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中,孕育出了一套深沉内敛、贴近人生的哲学传统,它不执着于建构逻辑的高塔,而致力于回答一个朴素却终极的问题:人该如何安顿自己的人生?
中国哲学以其独有的智慧,让我们在纷扰中找到宁静,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内心平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住自我。
北大哲学系杨立华教授曾说,人逃不开四个字——“水落石出”,人不能让自己的生命比时代的泡沫还快地消散。一个人只有在纷扰中保持清明、超然于时风的左右、贯四季而长青,才有可能成就真正的君子人格。
读书根本在于专精,经典能够锚定人生。
结合北大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在《中国哲学十五讲》中的阐述,小北精心挑选了一系列这样的箴言,希望它们能够为你带来深刻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哲学世界,与历代哲人对话,与千年智慧共鸣,在经典的箴言中,找到生活的力量,发现生命的意义,开启一段探索自我、超越自我的旅程。
1
人生如何过得欢喜?
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
杨立华教授指出,说和乐不同,二者统一起来,用一个今天的词来概括,那么,最合适的概念应该就是幸福。《论语》首章提点出了幸福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使得我们前面论及的人的本质倾向有了确定的内涵:追求幸福。
总体说来,中国文明的根本品格是此世性的。与其他以彼岸追求为核心的文明不同,在中国文明的深层意识里,此世是唯一的目的,也是唯一的过程。基于对此世幸福的敏觉,而生出对人的普遍的本质倾向的洞察。
2
如何去追求幸福?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
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首先要反对的是将幸福等同于外在物质条件的总和。抽空了精神的空洞的物质,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当然也要反对另一个极端:以为幸福只是主观的心境,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无关。剥离了物质的空洞的精神,同样是抽象和虚幻的。
将“好逸恶劳”理解为人的本质倾向,在今天的时代氛围中仍然是颇有市场的。稍作思考就能知道,人想要逃避的其实只是被强迫的劳动。因此,理想的社会不是让人免于工作,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们追求符合自己的性情或能够满足荣誉感的劳动。
3
如何妥当处世?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
踮着脚站得虽然高,却难持久;最大的步子迈得虽远,却难以持续。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不留余地,则难以为继。
人们总是追求更高的东西,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度德量力,就会“尚进失安”。不仅伤害了自身,也毁掉了事业。
4
怎样对待欲望?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
不是无欲,而是节制自己的欲望。中国文明是根本上此世性格的,一切都围绕此世之饱满展开。由于此世是唯一的目的,也是唯一的过程,所以,是不可能像某些以彼岸为核心的文明那样讲无欲的。
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有其自然的节奏,欲观物之生,当以无欲的状态。如果不能无欲以观,那么主观的欲望就会干扰事物的自然生长。
5
如何摆脱成见?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庄子)
要想破除对普遍的是非的主张,庄子给出的方法是“以明”和“因是”。简单地消解是非,会引生出更根本的对是非的强调。因为如果我们说分别是非是不对的,不分别是非才是对的,这岂不是又落入到了是非当中?所以,正确地面对各种是非的纷扰的方法是“因是”。
所谓“因是”,就是肯定所有的是非的主张。通过这样的肯定,各种被强调为普遍的是非标准,就自然显露出其相对性来。而相对化了的是非,也就自然被还原到了一域之知的地位。而之所以要“因是”,而不是“因非”,即不能将所有是非主张都否定掉,
6
怎样对待名利?
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嵇康)
君子内不存矜尚之心,外不为所欲束缚。没有对外在尊荣的企慕,则能不以名教的是非为是非,任心直行;不为所欲束缚,则能依固有的品性而顺通万物之情。
心有所企慕,便生种种伪饰;情有所束缚,则有偏暗之蔽。两者都是“私”的根源。有私就会“匿情”、“违道”,从而背离君子之道。
7
如何自在逍遥?
是故虽负万钧,苟当其能,则忽然不知重之在身。(郭象)
每个事物都有自足的可能性,追求的仅仅是自足,能够实现的也仅仅是自足。在反身内向的意义上,所有的事物并无高下之分。
甭管担子有多重,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就并不觉“重之在身”。有的人要经历过万物后才能达到自足,而有的人就像小鸟一样,不觉得大鹏去往天池有什么好羡慕的,它当下的小树林已经让它心满意足了。只要能回返到自己的“理”与“性分”当中,就都是逍遥的。
8
如何看待生死?
夫死者独化而死耳,
非夫生者生此死也。
生者亦独化而生耳。
死与生各自成体。(郭象)
不仅生是自生的,死也是自生的,不是从生者转变而来的。死与生都是独化的,也即“死与生各自成体”。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死还没有到来,所以不在生当中;等我们死了,自我既已消失,也就不在死当中。
由于生与死都是独化的,所以,生自身饱满。焦虑并不在生当中的死是无意义的,只要把自己的本分和定分都充分地实现出来,就是生命的完足。
9
如何能入世而无累?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程颢)
人们之所以会觉得被外物牵累,是因为人为的分隔了内外。“定”不是“静”,不是躲在角落里不应接事物才叫定。定是贯通动静的。
既然人禀得了普遍的天理,那么,所有的事物就都不在分外。只要有“外”,也就意味着天理不是普遍的。顺承天理的普遍性,人就有了超越自身的有限性的倾向。
圣人“情顺万物”,一方面能将万物都置于自己的分内,另一方面又能依事物的固有本质做有差别的安顿,从而避免了“兼爱”之弊。
10
有什么特别的修养功夫?
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程颐)
“主一”就是精神凝聚专一的状态。当然,光讲专一显然是不够的。一心一意地就爱赌博,一心一意地就是好色,也是专一。所以,程子进而讲:“一”是没有任何具体对象的情况下,内心保持收敛、整齐、专一、纯净的状态。“主一无适”,就是没有任何对象和方向的精神凝聚、炯然在中的状态。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敬”是打破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良药。“敬”把个人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去。往往越是沉迷于自我的人,越不幸福。自我观念太强的人得失心就重,患得患失,永远在煎熬中。凡事出于公心,再焦虑也有限。
11
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
性体情用;心统性情。
(朱熹)
“性”是人的本质倾向,“情”则是性的具体实现。人所有的情感意绪,都是某种道理引导下的对生存境遇的整体理解。性体现为情。仁、义、礼、智作为本性,自然而然就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
在心性关系上,朱子特别重视张载“心统性情”的主张。“心统性情”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心包性情”,心有性和情两个方面;另一层意思是“心主性情”,仁自然而然会发为恻隐,但是恻隐之心能否转化为行动,还需要心的主体性作用。
12
知道的越多越觉空虚?
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
天下事理无穷无尽,所以也不可能穷尽天下的事物。只能一点点地积累,积累久了才能豁然贯通。从而达到物格知致。
一方面,对所有事物的外表、内在、细节、大体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对客观事物的知识、对事物的秩序有了充分的把握;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的心灵的固有秩序彰明起来,使心灵的秩序具体化,从而成为人行动的指引。
13
如何突破琐碎的日常?
收拾身心,自作主宰。
(陆九渊)
人既然是以个体形态存在的,就必定有从自身躯壳上起念头的种种“不得已”,如自保的倾向。当然,这些躯壳上起念头的“不得已”,并不是人的本质的“不得已”。因为,这种自我保存指向的是人的有限性。
人的心灵的主动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不得已”,它指向了人的无限性。人的最高的主动性就是诚实的面对这指向无限的本质的“不得已”,让它充分实现出来。这是“收拾身心,自作主宰”的思想精髓。
14
如何跨越知行的鸿沟?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王阳明)
某件事,你可以把它变成好事,也可以把它变成坏事。这都取决于你的善良的意志,你的道德人格的整体。所以,只要能“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就够了。所以,要“动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静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而这是最难的。阳明曾说:“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从经典解释的角度来讲,阳明对“格物”的解读应该是不能成立的,但从思想建构的角度上讲,阳明还是构建起了一套结构自足的哲学。
15
如何发掘生活的意义和激情?
尔那一点良知,
是尔自家的准则。
(王阳明)
让大多数人在日复一日、蝇营狗苟、缺少明确人生意义的生活当中保持一种高度的主动性,是非常困难的,阳明学在明代中叶发挥的正是这样的作用。阳明学之所以有如此的感染力,根源于这种简易直截的主体性的发扬。
这种心灵的高度的主动性,落实在每个个人的生活当中,就是用生命的激情去肯定自己日复一日、简单重复、平凡朴素的生命。让每一个人,哪怕在最细小的努力当中,都贯注自己道德的激情。
分享让你念念不忘的中国哲学观点
谈谈本文哪句话令你受益匪浅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从先哲的思想与实践中
开拓出积极而开阔的生命态度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中国哲学十五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在人生的风浪中,用经典锚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