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杭州六小龙吹的昏天黑地的,什么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的AI,什么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机器人,什么知道你祖宗十八代的大数据啥的,弄得其他省份的领导一个个地在反省,南京的领导甚至惭愧的半夜睡不着觉,醒了哭,哭了醒,就像三个月的小宝宝一样,恨不得叼着奶嘴才能入睡。这才过去几个月啊,全网突然转变风向,开始讨伐浙江了。

讨伐浙江的由头是因为采茶工引起的,每年清明左右的时间,会有大量的外地人去浙江采茶,有人爆料说,这些采茶工吃的太差了,住的太差了,美国150年的前的黑奴吃住都比她们好。关于这个事情,我倒是可以说到一下,因为我老家在农村山区,村里50多岁的妇女也是在这个季节去浙江采茶,问问她们的感受呢,其实她们并不在乎吃住,不管你是日结还是周结,走的时候,你把工资结清了就好了。



采茶这个是季节性的,也就是半个月、一个月的时间,不管是20个人住一个地方,还是清水挂面也好,这种很难说牵扯到劳动法,我想这种用工肯定牵扯到几层压榨,真正的主家估计采茶工都不知道的,也就是一个包工头组织人员过来干活,主家给包工头总的多少钱,然后由包工头分配,包工头甚至自己也不干活,又安排给小弟干这事了,几层下来之后,只能从各方面去省了,毕竟中间环节都想挣一点。

那这种活,假如在我的老家,如此待人,能不能请到人干呢,那肯定是请不到的,这和浙江的状况不一样,不管是砖瓦活,还是木匠活,来的人都是乡里乡亲的,农村里也没啥资本主义思想,并不会认为钱是万能的,请人干活,除了付工钱,还得烧饭烧菜,还得管烟酒呢,饭菜烟酒并没有讲究,量力而行,但是大差不差,至少比自己平常在家的时候吃的好。但是去浙江采茶的都是外地人,不是本地老乡,没有什么情感因素在里面,就是一个纯粹的雇佣关系,就是不讲人情,也能理解。

在大家的心目中,浙江人都被神化了,认为浙江是一个巨富的地方,人均都是老板,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老家是一个连日本鬼子都找不到的地方,但是浙江人找到了,找到了之后,承包了一个湖去养鱼,这个活,反正我们本地的村民都懒的去干的,村民都出去打工了。但是他干的还很起劲,请了几个小工,浙江人很有意思,自己能吃苦,喜欢自我感动,他们还总觉得别人过的很差,比如他会带家乡特产来,比如米酒,请小工吃饭喝酒,说这是天上有、人间无的美味。其实说实话,米酒在我老家,没人喝的,属于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请客吃饭都是当地的白酒,米酒拿出来会被人嘲笑的。

这事让我想起了台资企业,台资企业里面,有些干部叫课长啥的,估计是跟倭寇后面学回来的职位,这职位一般是蛙蛙人,他们回去之后再过来的时候,带点糖带点饼给办公室里面员工,糖是一人一个,饼是撇开了,一人半个,那饼还没鸡蛋大,大陆的员工倒是没啥反应,那蛙蛙倒是在那感动的流眼泪,说,你们肯定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吧?很多蛙蛙人到现在都认为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这和浙江某些人固有印象差不多,三年前,村里有人去浙江打工,浙江老板就问,“你们那里是不是还吃不上米饭?”

这并不是说浙江的老板有啥问题,反倒是我非常敬佩他们,因为他们自己吃过苦,他们不认为苦是苦,其实浙江人并不了解外地人的,有些省份穷是穷,但是在吃喝方面还是放得开的,我也是从小过穷日子的,但是开水泡饭我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就是挖点野菜回来也得有菜。

但是我在浙江那里却看到了,家里住的是别墅,但是早晨老头老太,用开水泡冷饭吃,他们不是没钱啊,是很有钱的,这种苦估计从小印在他们头脑里,因此采茶工的20人住一间,天天清水面,在他们看来,这有啥好抨击的呢,我自己吃开水泡饭也没觉得有啥啊?



看看菜市场周边的那些老太太就知道,她们为了省租金,不进菜市场卖菜,全蹲在周边的马路边上,大冬天冷飕飕的,看起来都七八十岁了,我有时候瞅起来都心疼她们,恨不得一下子将她们菜买光。后来有人就告诉我,你别心疼她们,你这个臭打工的还是心疼自己吧,这些老太太都是浙江本地人,家里四五套房的,她们以前确实苦过,但是现在纯属于没苦硬吃,不仅仅是大冬天在外面卖菜的,工厂里面打螺丝的还好多呢,你在工厂里面看到70岁左右的人,比如在后道剪线头的,弄螺丝啥的,全是本地人,不会有外地人的,他们不是没钱,他们就爱吃苦。

这种精神有时候确实让人佩服,现在大家看浙江是仰着头看,其实浙江从来就不是什么鱼米之乡,也不是啥富裕的地方,哪怕就40年前吧,浙江也是一个穷的鸟不拉屎的地方,很多人去甘肃、陕西、青海这些地方找生活,但是他们能吃苦,找不到像样的活,给人补锅,给人擦皮鞋,给人摘棉花都愿意做。为什么浙江以前这么苦,就是因为没有像样的田地,除了杭州、嘉兴之类的地方好点,别的城市跟福建差不多,全是山地,这两个地方为什么兴起了全民经商,那都是被逼的没有办法啊!

全民经商之后,人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的,可能人味少一点,钱味重一点,这就是大伙儿批评的浙江的“资本主义风气太浓”的缘故,这里面体现在两点,一点就是喜欢抱团,连浙大这样的学校,校长得本地人,外地人调过来,他们十分不爽,这种“浙人治浙”的心态是哪儿来的呢,就是他们的富裕是自己打拼出来的,不是别人帮助的,因此对国家概念看的不是很重;另外一点,就是说好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没必要搞花里胡哨的东西。比如对待采茶工,谈的就是是工钱,吃住问题,给你解决了,那是天大的恩赐了,你反而埋怨吃的差、住的差,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浙江人去外省或者去国外打拼的时候,吃住比这差多了,我记得有一个浙江人去东北捣腾服装,租的房子连床都没,他们也不舍得买床,就睡在地上,结果干了三年,成为了一个区域总代理了,变成了人人羡慕的老板了,大伙都知道浙江人在天上飞,却从来不问浙江人飞的累不累。

浙江老一辈人的苦,就是砍完安吉的竹子,也写不完他们的苦,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要提出批评的,就是他们希望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苦,那就不对了,因为没苦硬吃,还要别人也照着做的人,最后都会精神出问题,就是容易变成心理变态的地主。

浙江虽然是共同富裕示范区,但是贫富差距要比别的省份大很多,所谓的藏富于民,说的不是很准确,这个民恐怕是当年老蒋口中的民,或者是东林绅士口中的民,说到采茶工的事情,本地普通百姓一点也不惊讶,说我们在厂里干活也吃这个啊,为啥外地人大惊小怪的啊!也就是说浙江人没有苦感,他们有时候就像资本主义社会的丛林法则那一套,拼出来都是自己的本事,没有必要去同情别人,商人就讲商人的规则,没有必要去扯那些虚伪的东西。

不过我想讲一点别的,就是浙江对宣传非常重视,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营商环境来说,浙江确实是很好,但另外一面的代价,就是大量的小作坊给员工不交社保。这个道理很简单,商人过得极其舒服的地方,那必然要牺牲另外的人作为代价的,有些事情经不起深究。

在宣传上,浙江干了不少让人莫名其妙的事情,吹中专生是数学家的,拿外观专利的人吹成神童的,996是福报的,搞什么乡贤回乡的,细想一想,都有一点当年光头蒋的作风,这不好。我们要眼睛放低一点,要多看一看普通的老百姓,我很佩服靠吃苦打拼出来的浙江人,但是你们苦出来了,应该是希望别人不要再吃苦了才对吧!像有些家长,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子女讨厌,因为家长苦成功了,衣食无忧,财富自由,但是家长偏偏逼着孩子吃自己当年的苦,我认为这样做就没有必要。



浙江和福建这两个地方,都是商业氛围很浓厚的,但是对缅北发出通缉令的为何是温州呢,然后为啥那里有好多福建老板呢,这个东西要是讲深了,两地形象就尽毁了。我觉得对自己家乡的正面宣传是需要的,但是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带着商业目的去炒作,这不好,还不如学习河南某几个企业,老老实实地真正去做共同富裕的事情,这才是踏踏实实的为人之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