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一则"夫妻吃皮蛋进ICU"的新闻刷屏了。我正捧着一碗皮蛋豆腐,筷子悬在半空,犹豫要不要送进嘴里。


四川成都的田先生和妻子只是像往常一样,享用了一盘普通的凉拌皮蛋。谁知当晚,两人却上吐下泻,高烧39℃,腹痛到晕厥,最终双双被送进急诊。医生诊断:皮蛋引起的沙门氏菌感染。


看到这则新闻,我不禁回想起上周末在家做的那盘皮蛋豆腐。那晶莹的蛋白,如同墨玉般的蛋黄,配上嫩滑的豆腐,撒上葱花和香菜,淋上香醋和香油,那香气能勾起多少人的食欲啊!难道,这样的美味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吗?


皮蛋与沙门氏菌

原来,皮蛋本身并不"邪恶",问题出在了沙门氏菌这个"不速之客"身上。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像个隐形杀手,悄悄潜伏在肉类、蛋类和奶类等食品中。这家伙生命力极其顽强,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蛋及蛋制品中甚至可以存活数月!不过,它有个致命弱点——怕热。在70℃的高温下加热5分钟,它就会乖乖"投降"。


去年夏天,我在一家老字号尝到一道"松花蛋拌豆腐",老板娘特意提醒我:"我们的皮蛋都是先用开水烫过的,安全放心。"当时我还纳闷,皮蛋不就是直接拌着吃吗?现在想来,那位老板娘的做法确实专业。

皮蛋中毒的"前世今生"

皮蛋,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食,为何会成为沙门氏菌的"温床"?

据传,皮蛋起源于明朝,一位农民偶然将鸭蛋埋在石灰中,数月后挖出时发现蛋已变成了黑色,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尝一口,竟然别有风味!从此,皮蛋就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然而,在皮蛋的制作、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特别是我们习惯将皮蛋凉拌后直接食用,没有经过加热处理,这就给了沙门氏菌可乘之机。

记得小时候,外婆总是将皮蛋放在锅里蒸一蒸再做皮蛋瘦肉粥。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为了让皮蛋更入味,现在看来,外婆的这个小动作,可能是传统智慧对食品安全的本能防护。


如何安全享用皮蛋的美味?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和心爱的皮蛋豆腐、皮蛋瘦肉粥说再见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依然可以安全地享用这道美食。

1. 选购有道

挑选皮蛋时,我有一个"三看法":

看外观:包装完好,无破损,无霉斑。剥开后,蛋白应透明光亮,呈棕褐色或茶色,蛋黄呈墨绿色且中心浆糊状。

摇一摇:好皮蛋摇晃时无响声,如有声音则说明内部已经松动变质。

闻一闻:优质皮蛋有淡淡的碱香,而不是刺鼻的氨味或霉味。

2. 烹饪有方

皮蛋并非一定要生吃。其实,经过加热处理的皮蛋同样美味。比如:

皮蛋瘦肉粥:将皮蛋切小块,随粥一起煮,香气四溢。

皮蛋炒青椒:这是湖南的一道家常菜,辣椒的辣味和皮蛋的咸香完美融合。

皮蛋豆腐热拌版:将皮蛋用沸水烫5-10分钟后再与豆腐拌匀,安全又美味。


一旦中招,这样自救

万一不幸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皮蛋,出现了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该怎么办?

首先,保持冷静。如果是在食用后1-2小时内发现不适,可以尝试催吐:用20克食盐溶于200毫升温水中饮用,或用筷子、手指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如果已经过去2小时以上,且精神状态尚可,可以适量服用泻药,帮助毒素排出体外。

同时,可以喝稀释后的食醋(100毫升食醋加200毫升水)或牛奶等含蛋白质的饮料,有一定解毒作用。

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只是临时措施,一定要尽快就医!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皮蛋,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美食,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味蕾记忆。从粤式早茶中的皮蛋瘦肉粥,到四川家常的皮蛋豆腐,再到湖南的皮蛋炒辣椒,它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各地的餐桌上。

我始终相信,传统美食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必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皮蛋也不例外。它不仅味道独特,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适量食用对健康有益。

所以,我们不必因为一则新闻就对皮蛋"谈蛋色变",而是应该学会正确地选择、烹饪和享用它。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用智慧与美食和谐相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