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 杨曦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清清上派河,东去已无蓑。多少新图景,提来总是歌。”初夏的派河,波光潋滟,两岸绿柳,随风舞动,这条肥西人民的“母亲河”,正逐步焕发新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近年来,合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创新构建“治水-优城-兴产”联动模式,系统推进水、城、产协同治理。深挖生态价值,激活滨水活力,打造人水共生的合肥实践。

如今,派河治水成效已获国家认可,入选2024年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作为引江济淮的“黄金水道”,这条承载皖北千万人饮水安全的大动脉,正通过9400万元专项投入、384个排口整治等硬举措,实现水质稳定达Ⅲ类的生态蝶变,正成为“两山”理念在江淮大地鲜活的注脚。

从“生态疮疤”到“清水廊道”的涅槃

发源于肥西县紫蓬山脉的派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60公里,流经合肥5个县区,最终注入巢湖。这条河流不仅是巢湖西部的重要支流,更是引江济淮工程的咽喉要道。作为引江济淮工程中唯一穿主城区而过的引调水通道,派河年均输水超30亿立方米,承担皖豫两省13市55个县区超5000万人的饮水安全重任。

“派河是皖北群众的‘大水缸’,更是合肥西南发展的‘生命线’。”合肥市水务局河长制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一句话点明派河的战略价值。

这种特殊性,也使其治理成为合肥必须打赢的“政治战役”。

2022年3月,合肥市启动“派河行动”,集结水务、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多部门,用80个日夜,集中攻坚。“治不好派河,皖北群众的饮水安全就无从谈起。”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子隽也曾如此直言。

然而,派河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涉及5个县区21个镇街,10条支流中祁小河、斑鸠堰河等暗涵密布,384个排口星罗棋布,治理起来谈何容易?

面对复杂局面,合肥创新采用“空地管”立体排查模式——无人机空中巡检锁定污染源,机器人潜入地下暗涵探查管网,人工徒步溯源覆盖500平方公里流域在斑鸠堰河地下暗涵,工作人员佩戴防毒面具、氧气瓶,首次揪出87个隐蔽排口;通过改造,无数暗涵也成为阳光重新眷顾的地下“血管”。

数据背后,是铁腕治污的决心。

仅用三个月,完成615个问题整改,拆除违章建筑123处,清理垃圾3.93万吨。以湖湾圩水质净化站附近的蜕变为例:这个曾因污水直排被列为“负面典型”的排口,通过雨污分流改造和新建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跃升至1.6万吨,出水水质稳定达Ⅲ类标准。用参与治理的工作人员话说:“我们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要像做外科手术一样精准。”



派河穿城而过。 刘玉才摄

跨区域、跨部门协作也是治理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合肥市创新“河长+智库”模式,邀请中科院、安徽省城建院等科研机构全程参与治理方案设计,在排查技术支撑、整治方案制定、工艺工法比选等方面全程参与“派河行动”。

全民参与机制同样关键。肥西县开发的河流“吹哨”系统,将416名河湖长、400多名志愿者纳入数字化平台,形成“问题上报-分办-整改-销号”闭环。系统运行一年多时间,处理问题11305件,办结率达99.7%。

变“九龙治水”为“握指成拳”,派河治理,合肥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从“黄金水道”到“经济动脉”的跃升

产业,缘水而生;城市,因水而兴。从生态治理到经济赋能,派河之变,也在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

引江济淮工程,是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江淮运河通航后,安徽境内形成了“工”字形水运网。而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输水通道,派河干流,也正让流域内临水经济的乘数效应得以凸显。

派河港畔,千吨级货轮缓缓靠泊,甲板上,整齐堆叠着集装箱,不远处,便是上百辆不同款式的江淮车型,整装待发,即将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水运成本仅为陆运的1/5,年本超60亿元,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600万吨……2023年2月,派河港的启用,让江淮运河有了首座集装箱码头,也让合肥“汇聚千流、连通四海”的夙愿照进现实。

与派河港一路之隔,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占地2800亩,是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在为安徽先进制造业提供全链条物流服务。



派河港等待出口的江淮汽车。孟一凡 摄

“以汽车产业为例,我们正筹建177亩汽车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汽车零部件仓库和商品车仓库,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工,2026年实现投运。”合肥海恒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刚表示,该项目将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产前产后”全周期服务支撑。目前园区已形成“港口+制造”联动格局,5公里之内,集结江淮、长安、比亚迪、奇瑞、大众等整车企业生产基地,实现数十小时内,“合肥造”产品直达上海港。

生态治理带来的隐性红利也同样惊人。谁能想到,曾因水源紧张,制约乡村文旅发展的上派镇三岗村,在派河宣湾、谢高塘两大水库滋养下,成为我国中部最大的花卉基地。

“派河水质改善后,滴灌技术在这里得以推广,较以往,现在一年能节省70%的水,精品苗木单价可提高三成,产值也能提高20%-30%。”三岗村苗木大户刘义旭的账本,印证着“绿水青山”的市场认可度。

在三岗村的带动下,33万亩苗木绿毯已覆盖肥西12个乡镇,形成了由15家省级龙头企业扎根,2万农户、300家公司、3000名经纪人编织的花卉苗木产业网络。

一隅印证全局。放眼如今肥西派河流域,一幅江淮运河百里画廊的壮阔图景被徐徐展开:18公里滨水绿道串联综合物流、生态农业示范、滨水休闲等功能区域,垂直挡墙镌刻三河古镇浮雕,桥下空间变身篮球场和智慧驿站……更多的“产城景”深度融合,让派河之于肥西,不仅是碧水蜿蜒的生态动脉,更成为撬动全域发展的金色支点,更承载着合肥乃至安徽“向海而兴”的雄心壮志。

从“人水相争”到“城水共融”的答卷

初夏的肥西滨河公园,市民在亲水步道上慢跑,孩童在桥下嬉戏,老人爱在油菜花旁赏花留念,三五个摄影爱好者则架起三脚架,捕捉飞鸟嬉戏的掠水瞬间。

“天天来晨练。”上午9点,家住观澜印象小区的黄阿姨正和老伴儿在滨河公园里打着太极拳,在亲历了派河从“黑臭河”到“景观河”的蜕变后,他们对环境的改善非常满意。

“现在,这里是我们的晨练区。”黄阿姨的语气中,夹杂着一丝自豪感。诚如所言,从“避之不及”到“流连忘返”,如今的派河,一泓碧水正化作润泽民生的幸福底色。



派河桥沿岸美景 刘玉才摄

这期间,智慧化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派河幸福河湖”数字平台,整合派河干流、支流70处视频监控,实现“一屏管全域”,民间志愿者也纳入了智慧监管网络,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神经末梢”得以激活,河道治理也从以往的部门单兵作战,转变为社会协同治理的全新格局。

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脉动也在释放。

“为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文兴’的幸福河湖,我们以生态治理为基底、文化传承为脉络,因地制宜地推动水环境与人文景观相融共生。”派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总包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院潘炜元介绍道。

潘炜元打开设计规划图,一个个“水韵生辉,文脉流淌”的派河新图景跃然眼前。

岳小河:以岳飞精神为魂,临河设可旋转诗词景墙,展示《满江红》与山水画卷;种植粉黛乱子草,打造网红打卡点,赓续文化基因,扮靓生态廊道。

桃花潭出水渠:以“十里桃花”为灵感,设计桃花园、碎石小径与桃花廊,融合诗词意境与自然景观,构建“赏花吟诗”的生态文化空间。

梳头河:取“仙女梳妆”传说,打造波浪形互动秋千与梳子格栅装饰;结合河长制公示牌与绿化,寓文化于亲水体验,焕活古河新生。

苦驴河:依“神仙劈河”传说,塑造毛驴雕塑与蜿蜒水景;种植常绿矮蒲苇等草本植物,以坚韧精神为引领,织就生态与文化交融的沟渠绿带。



岳小河沿岸设计效果图。 采访对象提供

“每条河流都有故事作为灵感,旨在让生态修复与文化焕新同频共振。”潘炜元透露,预计今年8月前,这些项目可实现交付。

如今的派河流域,“幸福河湖”深入人心,更多的“幸福”还在绘就:

蜿蜒的防洪堤线化为景观轴线,水与城悄然相融;河道疏浚与岸线整治双管齐下,干流排涝能力跃升新台阶;梳头河、岳小河等支流汇入口重焕生机,11.77万平方米滩涂湿地舒展绿意;中派进水渠延伸3公里,引水渠披上生态“新衣”……

生态账本,一寸不少,幸福指数,不断增加。

当夜幕降临,派河大桥上,光瀑倾泻,车水马龙,见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和向往;桥下,是河道监测系统默默守护水质,护佑这条“幸福河湖”的初心本色。这种昼夜不息的坚守,恰是合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缩影。“幸福河湖”也因此不仅只是蓝图,更是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

“派河”是一条“好河”!未来还会更好,这是合肥人的郑重承诺!(记者 孟一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