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骤降引发的已经开始显现。
重磅消息,生育率骤降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小孩子变得以稀为贵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幼儿园的关停潮还未停歇,小学也开始撑不住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普通小学招生人数比2023年减少了261.3万,这可把一些地方给急坏了。内蒙古呼和浩特迅速发布新规,部分区域小学起始年级试点取消入学的户籍限制,全市三孩及以上家庭的孩子入学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择校。
其实这种趋势早在东北三省真切地上演过了,结果怎样?过去十年黑龙江关闭了1900所小学,吉林关闭了2600所小学,辽宁关闭了2200所小学,这些关闭数量分别占黑吉辽小学总数的六成、五成左右。只是这股关停潮正朝着发达地区蔓延开来。
广州越秀区小学撤掉了74个班级,上海松江有四所小学直接关门,北京海淀区预计明年小学入学人数还会再降20%,有着中国最美海岛小学之称。自1941年就开始办学了,浙江嵊泗县的圣山小学也因只剩下73名学生在2024年夏天成为小学关停潮的第一波"受害者"。
而且据当地人可靠消息,这个岛上连幼儿园都没了,教育资源的撤退不分南北、不分贫富,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其实关键就在于两本证、结婚证和出生证。2024年全国结婚对数仅610万,创下了45年以来的新低,结婚的人少了,生孩子的自然就更少了。
我国新生儿数量在2016年还有1786万,可到了2023年却只剩下902万,数据直接腰斩。虽说2024年出生人口有所反弹,但也仅仅增加了50多万。如果学制不变,班级人数不变,去年出生的龙宝宝们到2030年上小学的时候,每个年级的班级相比于现在还得再缩减一半,每个班可能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
大家可别觉得这和自己无关,这场关停潮对普通人而言无异于三重打击,分别是教师失业、学区房崩盘、以及房价预期见底,教师失业这一点大家肯定很容易理解。
而学区房崩盘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了。2025年1月,深圳八卦岭一套31平米的老破小单价跌破了4万元大关。可4年前同一个小区同一个户型的单价超过每平方米14万。上海朱家滩小区从4年前的每平米15万一路跌到了如今每平米7.8万。北京海淀万柳蜂鸟社区44平的房源从985万腰斩到了500万。
杭州文鼎苑作为杭州最好的公立小学学军小学紫金港校区的学区房,被人称作杭州孟母盘。从巅峰时期的每平米12万在2024年贬值到了4.8万元。
注意以上我列举的可都是一线城市的情况,学区划分没变,教学质量没变,学区房数量也没变。那唯一的变量是什么?没错,就是小学生少了。市场上需要抢学区房的小学生家长自然也少了。大家都知道学区房的水分没了,没有上学的刚需了,谁还会去接手价格高得离谱的老破小?结果自然就是学区房不仅涨不动了还得领跌。
有人统计过北京重点学区房的均价跌幅为28%,远超非学区房9%的跌幅。而深圳重点学区内的学区房5年跌幅同样达到了26%。当学区房剧烈回调,其他房产也会受到影响。大家要知道房地产的价格博弈其实就是所在城市买盘和卖盘的较量。当买盘大于卖盘房价就会呈现上升趋势。反之当买盘大于卖盘价格就会持续走低。
一个城市当中最核心的买盘力量来自哪里?第一是新婚人群,第二就是为孩子上学的人群。然而这两大买盘都在减少。2021年共青团中央的课题组调查显示25.1%的青年对于结婚持不确定态度,8.9%的明确选择不结婚,合计比例达到了34%。如今生源不足,多数学校早就放弃了对是否有房、户口是否在本地的严苛限制。
教育买盘、同样持续退潮。结果就是在买盘力量和买盘力量的博弈中买盘已处于下风。不过这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学区房的底层逻辑是教育特权,而入学人口的骤减以及多校划片、教师轮岗等制度的落实正在打破这种特权,让教育公平化得以推进。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而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升学机器。
就像杭州"六小龙"之一的数科创始人王晶星,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秀顶尖学生,甚至连英语都不及格。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顶尖人才,这才是未来教育该有的格局。
所以当我们看到学区房下跌的时候也要看到一种新潮流正在慢慢形成。深圳名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放弃了每年对外公布清北上线人数,南京多所学校开始实行作业熔断机制,一场由教育部门推进的双休制度也在全国高中展开。这不是衰退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从抢学位到培养人才,房产也是如此。全国各地都在升级新的住宅规范。从去年开始江西、福建、深圳、天津都密集推出了第四代住宅的设计规范,对住宅的层高、采光甚至是飘窗的进深都做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住建部更是明确表示好房子是未来的趋势,这也说明未来的房地产价格一定会真实反映居住价值。
这不是房产行业的衰退而是房产行业本质的回归。从拼炒作、拼概念到拼产品、拼口碑,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颗种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房产的价值是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按照真实需求安居乐业。而我们或许正在迈向这样的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