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时期”落幕之际,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仍旧独霸乾坤,未见转变。此一局面,引致政府机构重叠设置,臃肿庞杂,人员杂乱无章,问题日渐凸显。
在1981年,国务院下辖部门数量惊人,超过百个,其中副总理职位竟高达13位。机构之庞大,使得职责界限模糊不清,相互推诿扯皮成为常态,工作效能自然难以提升。此种状况,亦是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因此,要想根除官僚主义,提升工作效率,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邓公具有深刻的洞察力。1982年1月13日,政治局会议上,邓公发表了重要演讲。
在演讲中,邓公痛斥当时政府机构之臃肿,并指出:“众多人员岗位不胜任,责任心缺失”、“不革新则无法获得民众支持”等问题。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运动随之拉开帷幕。
实际上,对历史稍有了解的读者们莫不明白,当年政府机构之所以显得臃肿不堪,其成因是复杂多元的。不仅是因为先前提及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旧未有转变,亦与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自1976年10月起,对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渐次展开,至1982年已获得相当显著的进展,众多资深同事及干部得以重返岗位,重拾工作职责。
然而,归根结底,“僧多粥少”的局面未曾改观,组织机构内部并无足够的领导职位供应,因此,只得借由增加副职等权宜之计来应对此一问题。
改革之后,国务院原本超过百个的部门被裁减、合并至61个,同时明确了各级部门的职数、年龄及文化结构等规定,总编制人数也由原先的五万余人缩减至三万人,部委级领导的平均年龄亦从64岁降至60岁。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的13位副总理中,除去11位,仅留万里与姚依林二位。这两位资深同志,均为经济改革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留任合乎情理。
1977年6月,万里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便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大力倡导并推行肥西县“包产到户”与小岗村“包干到户”的改革举措,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立下汗马功劳。
鉴于其卓越成就,万里在1980年2月至4月短短两月多时间内,便先后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
姚依林同志,则自解放战争初期起便在经济部门担纲领导,建国后更是长期主持国务院财贸部门的领导工作,从贸易部副部长一职升至财贸党委副书记。
1979年7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上,姚依林正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经济事务。改革开放乃是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为了确保其稳健前行,必须依赖专业化的领导人才。
万里与姚依林二位老同志,均自革命战争时期起便投身于经济、改革的第一线,他们的保留,无疑是当时最为妥当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