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房段子』,您相见恨晚的房产军师,目前已为10000+成都购房者提供了一整套房产买卖的解决方案。

我向来以实战主义,稳中求进,并完全站在购房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的角度,辅以我在成都楼市超过13年摸爬滚打的经验,给出最合理的买卖、置换、选筹和落地实操方案。

房段子购房咨询团队(幕后分析及数据+资格、社保、公积金、贷款合作团队+新房、二手房买卖团队),针对你的个人问题,一些简单的可以直接免费回答。

复杂或者定制一些的问题,我们目前提供——

①单次咨询(¥200元,单次问题后续发散追问,限时1-2天);


现在楼市最大的矛盾,还是购房者想拉低房价,与土拍新房想拉高房价的矛盾,但受害者另有其人。

作为购房者,客观上存在经济下行,楼市萎靡的担忧,主观上希望能抄底,尽量低价买入,这无可厚非,因此也诞生了不少“空军”,这几年可谓又风头正劲。但多空转换非常奇妙,刷卡一瞬间就摇身一变了。

房价下行对一二级市场肯定是不利的,所以他们不断做出了调整,包括且不限于楼市政策金融政策的各种底,各区核心优质地块,各种新规产品,各种营销手段。

核心目的还是要拉涨房价,只有上涨的楼面价和成交价,这套机制才玩得转,不然是崩盘式的危机。

也就是说,土拍和新房,除了在房价上让步,其他方面都可以无限讨好购房者。

当购房者和开发商达成协议的时候,忘了还有个二手市场,在默默承受着背刺,属于真正的受害者。

持续的以价换量,成为了二手房的归属。

但新房的资金,很大程度也来源于二手房,因此垮塌的二手市场,迟早也会反噬新房市场。

道理谁都懂,只不过他们管不了那么多了,死道友不死贫道,饮鸩止渴又何妨?

至少,现在还是能维持一个平衡的度,形成成都楼市特有的“独立行情”。

成都,新房在不断努力拉涨,

但二手市场为何成最大输家?

一是供需错位的三重矛盾。

当前楼市呈现出典型的"三角博弈"格局:购房者期待价格回归理性,开发商依赖高价维持资金链,二手房业主被动承受市场冲击。这种矛盾根源在于住房商品的双重属性:既是民生必需品,又是资本增值载体。当经济增速换挡时,购房者支付能力与开发商成本底线形成天然对立,而二手房市场因缺乏政策庇护沦为缓冲地带。

二是利益链条的自我强化机制。

土地财政模式构筑起环环相扣的利益闭环:政府依赖土地出让金维持财政平衡,开发商通过高价拿地绑定政企利益,金融机构在抵押物估值游戏中获取利差。这套机制正常运转的前提是房价持续上涨,当市场转冷时,各参与方不约而同选择"保新房弃二手"的策略。全国22城涉宅用地成交溢价率仍维持在7.5%,与二手房价格指数持续下行形成剪刀差。

三是次生灾害的传导路径。

二手房市场的持续失血正在引发系统性风险。首先,存量房资产缩水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形成财富负效应;其次,抵押物价值重估倒逼银行收缩信贷,加剧流动性危机;再者,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倒挂引发市场信号紊乱,夸张一些的城市新盘备案价较周边二手房高出40%,反而抑制真实需求。这种"救市反噬"效应正通过金融、财政、消费三条通道加速传导。

四是独立行情的脆弱平衡。

有些城市是很明显的政策市,饮鸩止渴实则是危险平衡术。通过各种手段制造稀缺假象,用人才购房补贴转移支付成本,借城投平台托底土地市场,这套组合拳本质上是在延缓风险暴露。但调控工具箱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有些城市(没说成都哈)上半年出台的"以旧换新"政策,实际转化率不足3%,暴露出政策市的人为割裂性。

五是破局之道的两难抉择。

破解楼市困局需要突破三个认知误区:其一,价格调控不能替代制度改革,房产税立法、土地出让机制等深水区改革才是治本之策;其二,市场分化不可逆转,核心区资产与郊区大盘必然走向价值重构;其三,住房保障体系必须与商品市场形成有效区隔。当前各地试点的"先租后售""共有产权"等模式,正在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六是未来三年是关键窗口期。

行业出清已进入深水区,预计2026-2028年将见证市场格局的根本性重塑。三个信号值得关注:TOP50房企市占率突破65%的垄断临界点,法拍房数量同比增速连续8季度超30%,租赁住房REITs规模突破千亿关口。这些指标共同指向同一个结论——楼市正在从增量开发向存量运营转型,这个痛苦但必要的蜕变过程,注定伴随着部分市场主体的退出与新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