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暖暖。

曾经的我总以为,自己是孩子们的全世界。直到那次外出游玩一周后,才发现我不在家时,孩子们依然能按时吃饭、自觉写作业,甚至主动收拾玩具。

婆婆笑着说:“你不在家,他们可乖了。”

那一刻,我心里有些失落,不是孩子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他们。但更多的是欣慰——原来,他们比我想象的更独立、更懂事。

01

妈妈做得越多,孩子会得越少

公司组织管理层一周游时,我很纠结。

去吧,家里三个娃怎么办?谁接送?谁哄睡?谁辅导作业?不去吧?机会这么难得,我还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呢。错过了,以后想自己去就更难了!

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我还是决定去。

出发前,我把一切安排妥当,可心里仍充满愧疚和不安。然而,旅途的充实与美好,让我渐渐放下牵挂。

结束旅程,回到家时,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我顾不上其他,进门,将行李箱扔一边,就跑去看孩子们。结果,他们已经睡着了。

婆婆说:“你不在家,他们反而更自觉,早早就上床睡了。”

是啊,平时我在的时候,这个点他们可能还在磨蹭。而现在,他们学会了调闹钟、自己写作业,甚至帮忙做家务。

以前,我总觉得“没我不行”——早上催起床、中午盯吃饭、晚上陪作业,连睡觉都要看他们有没有刷牙。直到此刻,我才发现,不是孩子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他们。

我总以为自己是他们的全世界,可事实上,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比我想象得更独立,做得更好。

02

活好自己,才能照亮孩子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就成了我的全世界。

我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催吃饭、盯作业、陪睡觉,生怕他们有一丝闪失。

尤其是对大宝,我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都塞给她。

听说国学好,就让他们学国学。听说英语要提前磨听力,就特意买了一台播放机,整天循环给他们播放。

几乎为她付出了我所能付出的一切,只希望她将来能出类拔萃。可她不仅不领情,反而越来越叛逆。

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她恨我管太多,要求太多。我却觉得,我那么爱她,为了她,放弃自己所有空闲时间,怎么就得不到她一句好呢!

直到有一天,她冲我喊:“我已经不是小孩了,为什么事事都要听你的?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

那一晚,我辗转难眠。是啊,我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她,却忘了她也有自己的节奏。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我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不同,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而不是一味地去雕刻,努力让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我,除了是妈妈,我首先是我自己,我必须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才能成为发光发亮的自己。

后来,我试着放手,不再事无巨细地管控,而是把时间留给自己——读书、写作、运动,甚至偶尔和朋友小聚。

整个人松弛下来后,孩子反而不再抗拒我了,而是和我更亲近:“妈妈,你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好了!”

原来,孩子不需要一个牺牲一切的妈妈,他们需要一个快乐、有能量的榜样。

爱人先爱己,只有你自己发着光,才能更好地爱孩子。你的状态、你的笑容,就是照亮他们世界的光。

03

这次旅行回来,我发现,孩子们其实很享受“自主权”——老大自己规划时间,老二主动洗碗,老三甚至学会了照顾宠物——两只小鹦鹉。

妈妈的焦虑,有时候反而是孩子独立的绊脚石。信任他们,他们才会给你惊喜。

最好的母爱不是“没我不行”,而是“有我很好,没我也能行”。

正如《人民日报》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从今天起,少一点“牺牲感”,多一点“松弛感”。当你活成一束光,孩子自然会追光而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