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位于七星岩的摩崖石刻为其中精粹。自唐代以来,历代名人雅士的墨宝被留存于摩崖之上,而这背后离不开书法石刻艺人的辛勤付出。他们将书法作品刻于石板或崖壁上,形成二次书法艺术,使其成为流芳百世的摩崖石刻和碑刻书法艺术品。
何泽强在工作中。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摄
何泽强是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州书法石刻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二三十支被磨得锋利的刻刀,大多数刀口仅有1厘米不到的宽度。何泽强对这些刻刀如数家珍:“这里有平口刀、勾刀、铲刀、锥形刀等不同刻刀,可以用于铲平石头表面,雕琢细致的纹理。我还对刻刀进行了改良,刀身增加了半圆弧度,方便在进行书法石刻时准确定位。这些改良刻刀都是在市面上买不到的。”
12岁时,何泽强开始学习书法,后拜师刘演良、陈洪新等大师学习书法石刻技艺,至今从事书法石刻已有30年。在他看来,书法艺术与书法石刻技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想学习书法石刻技艺,必先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和艺术鉴赏能力,才能将书法的神韵用刻刀展现在石头之上。”何泽强表示。
何泽强学习书法多年,对楷书、行书、隶书、篆书等字体都有广泛涉猎和深刻见解,从0.5厘米的蝇头小楷到一米多的大字,他都能娴熟驾驭,刻出精品。
书法石刻流程繁复,与毛笔书法相比更讲究雕刻技法和布局技巧。书法石刻需经历选料、平整材料、选定内容题材、拓印、镌刻、打磨等流程,除备料时会用到切割机等现代工具,其余步骤都需要石刻艺人手工制作。镌刻刀法有平刀法、勾刀法、铲刀法等,还有阴刻、阳刻、线刻等技法。在布局时也要综合考虑雕刻主题、字体、雕刻花纹等因素,才能使整个作品和谐美观。
据了解,端州书法石刻拥有1600年的历史,摩崖石刻及碑刻遍布城区内外,现留存东晋至今的作品2000余件。这些石刻作品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历史信息,兼具艺术与历史价值。
何泽强从小便时常到肇庆各地观摩石刻及碑刻作品,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说:“肇庆书法石刻的特点是飘逸、娟秀、柔美,能够近距离观赏历朝历代不同名家大师的作品,对我精进书法石刻技艺大有裨益。”
从业30年,何泽强的书法石刻作品遍布肇庆,保守估计有三四百件。其中《咏梅百首》《端砚赋》《星岩书院赋》《两广总督张之洞贡事碑》(复刻)、《增修羚羊峡桥路碑》(复刻)等作品为人称颂,众多院校、景区都可见到他的“刀迹”。此外,何泽强还沉心钻研砚刻作品,他雕刻的《羲之戏鹅》《兰亭砚》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端砚在他的刻刀下绽放出新的魅力和光彩。
端州书法石刻技艺虽历史悠久,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这种需“慢下来”的纯手工技艺难免面临着传承难题。“有书法基础的年轻人,尚且需要三四年才能够初步掌握书法石刻技艺。这项工作辛苦乏味,对需要学习的年轻人是一大考验。”何泽强说。
近年来,何泽强与其他石刻艺人积极参与端州书法石刻的传承与保护,进入中小学校园开课讲授书法石刻相关知识,并带徒传艺,培养了莫胜权、林冠成、莫翔羽、杨砚阳、何少轩、梁业强等书法石刻手艺人。此外,肇庆学院、各级端砚协会亦开办了书法石刻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书法石刻人才,助其成为端州书法石刻技艺传承的新力军。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