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入戏是一档由 故事FM 出品的内容种草栏目,在这里,你将听到我们对创作者的访谈,以及安利给你一部我们喜爱的作品。

今天节目开始之前通知一下哈,明天我们将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村漂「飘了」:当年轻人漂到乡村」的故事开放麦,已经抢到票的朋友记得准时到场,没有抢到票的朋友也不用着急,你可以在 故事FM 的微信公众号里关注后续的开放麦视频,现场音频不久后也会在各大音频平台播出。

今天是 4 月 8 日,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请听我们为今天制作的特别节目。

爱哲按: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青藏高原的雪豹到云南雨林的亚洲象,从东北森林的东北虎到长江湿地的江豚,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独特的生命。但与此同时, 14 亿人口的高速发展社会,也让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冲突日益凸显——栖息地破碎、非法盗猎、人兽冲突……这些问题,正在考验着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近些年,四川熊猫花花、西直门三太子萌兰、卡皮巴拉水豚以及近期上海动物园顶流萌虎红糖等等,这些动物成为国民追捧的网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动物园。

今天的讲述者花蚀,可能是中国最懂动物园的「外行人」。花蚀曾经用 4 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国内 41 个城市的 56 座动物园,在 2020 年出版了书籍《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让万千的读者第一次知道原来动物园里有这么多门道。

那今年呢,花蚀又出了本新书,叫《我不能在鸟兽身旁只是悲伤》。这一次,他从动物园走向更广袤的人间、更野性的自然,历时 3 年实地探访,在中国的生态热点区域,找到人、动物、自然共脉而生的动因。

从自媒体人到「网民园长」:捡到一丘之「貉」

我是花蚀。我在 2018 年,离开了工作近十年的果壳网,之后成了一个独立的自媒体人。因为我在动物园爱好者的圈子里面还比较有名,而且之前在一席的演讲也挺多人看的。我就想,既然我对动物园特别熟悉, 我就想,既然我对动物园特别熟悉,那我就把全中国的动物园都逛一遍。现在正好做自媒体,有大把时间,所以我就花了四个月把中国所有省份的重点动物园全部给逛了一遍。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几个动物园的园方和我的关系就很特别,一个是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一个是上海动物园,更特别的就是武汉动物园。

2020 年的时候,武汉正好是疫情,我特别担心武汉动物园的状态,就给他们出谋划策。疫情之后他们给了我一个荣誉头衔,叫「网民园长」,之后我就来到了武汉动物园工作,在那里就正好碰到了那个小动物。

有一天早上去动物园上班,一到办公室门口,就看到门口有一个竹框,里面盖着毛巾,毛巾上面有一个小动物,仔细一看,长得特别可爱,像个小狗。动物救助的同事说这个小动物是在武汉郊区捡回来的。

这是一只小貉,大概才一个月,刚刚长牙。


图 / 小貉「呵呵」

貉是一种犬科动物,体型短而肥壮,长得很像浣熊。貉是东亚特有的动物,在我国历史悠久,成语一丘之貉的貉就是指的它。此外,貉在日本妖怪传说中的地位很高、传唱度很广,类似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狐仙」、「黄大仙」,日本动画片《平成狸合战》讲的狸也就是貉。

我在武汉动物园当荣誉园长的时候主要负责宣传,同时在帮他们做志愿者的一些工作。但是既然已经来动物园里上班了,如果只是做这些网络工作,跟我日常没什么差别。所以碰到这么一个机会,就跟园长申请由我来养这只小貉。因为当时貉还没有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级别没那么高,园长就同意了。

我养这只小貉之后就做了几个事情,我也一直有在网上发视频,就是给它做房子。

花蚀在动物园当起了貉爸爸,给小貉取名「呵呵」,并且用视频记录下了呵呵的成长以及为她做房子的经历。大家可以在 B 站搜索花蚀的账号@花落成蚀,观看花蚀的养貉历程。

然后再往后就遇到了武汉动物园改造,当时正好是我们那片笼舍要全部拆掉,把动物挪到新的临时笼舍里面去,当时我就带着志愿者做了一个事情,就是给我们那只小貉的笼舍做环境设计。我们把它的地面全部铺上土,种上植物。但因为它的新笼舍高,我们就给它做了两层夹层,这样它就是一个拥有三层小楼的小貉。虽然这个环境和貉在野外的环境还是不能比。但至少那是我们当时能给它最好的了。

因为那个铁笼外面刷的是黄色的油漆,我们武汉有一个景点叫黄鹤楼,而我们给那只小貉起的名字叫「呵呵」,然后网友就给那个小楼起名叫「黄呵楼」。

我觉得我和呵呵的感情投射完全始于它第一次回应我的时候。

我当时问陈月龙陈老师应该怎么养它,陈老师跟我说:「养动物其实有两个策略,一个是用来展示的策略,一个是放归的策略。放归的策略就一定不能让这个动物对你产生依赖,要保持它的野性。而如果是展示的策略的话,那一个动物越亲人,他在动物园里的福利会越好。」

然后我又问他,如果它不亲我怎么办?他说:「你想多了,你什么都不做,日常去饲养它,它会非常自然的去亲你。」一周不到,就发现它会舔我,会绕着我的腿走,我把它放出来,它会跟着我一起走。

这个时候就突然觉得好像有一个野生动物和我产生了连接,它成了我的孩子一样。

当我在动物园饲养一个野生小貉的时候。21 年的夏天,武汉小区被发现有多只貉出没,希望武汉动物园把它们抓走。而此前20年疫情爆发时,因为人被关在家里,上海市的貉遇到了一个历史机遇,就出现了特别有名的貉进城事件。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变好,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进城」,貉就是典型代表。此前有研究认为,上海有野生貉分布的小区、绿地、学校等点位已超过 300 个,总数约在 3000 只至 5000 只。 为了调查城市中貉的分布统计情况,上海还曾组织居民志愿者开展过三次「貉口普查」,这是中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

后来上海的王放教授的团队对貉进行了很多研究,研究调查发现,貉异常集群有两个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垃圾,另一个是投喂。

我们当时在上海遇到的几个貉密度最高的小区,全都是有人特意去投喂的,甚至有大爷被有钱的大妈雇佣,每天推着手推车喂 10 斤猫粮给貉。

最终上海治理貉的策略就是一方面管理垃圾,另外一方面不允许人投喂。所以我们借鉴这个经验到武汉的那个小区去,我们让貉留在原地,并没有把它们抓走。过了大概一个月我去回访的时候,就看到那个小区立起来好几个牌子,说这个地方有貉,不要攻击它,不要投喂它,当时觉得还挺感动的。而且我回访的时候带了几台红外相机,然后有几个居民大妈,特别警惕地看着我们说:「你们动物园的是想抓它们去动物园吧?!」我说:「不是不是,我们只是想看看它们在这儿是怎么生活的。」那个大妈才放心。

当活着的鸟能让社区赚到钱时,大家就不会让它死

以前我很多精力是放在动物园上的,后来出了《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这本书之后,我把我更多的精力和创作重心放到了野外,想到真正的荒野去看一看,讲一讲中国人自己做生态保护的故事。所以那些年我去了很多自然保护区。

中国有很多自然保护区是有非常稠密的人口分布的,尤其是在南方的自然保护区,我们很难完全排除人的进出,排除人的影响。那么就一定得找到一些人和自然共存的方法。

我去过一个云南的保护区,叫做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和缅甸的交界处。那个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别好,生活着三种犀鸟。犀鸟是一类体型特别巨大的鸟类,通常脑袋上都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冠,长得特别像犀牛的角,所以叫犀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生活的三种犀鸟分别是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特别漂亮。


图 / 犀鸟谷的花冠皱盔犀鸟

依托稀有的鸟类资源,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周围就有几个村子是以观鸟为业。当地就在适宜拍摄犀鸟的地方搭了几个棚子,叫做鸟塘。人通过某 些手段吸引周围的野鸟,让它们能够长期来到鸟塘这个区域,然后就可以在不远处隐蔽自己拍摄这些鸟,这是国内目前常见的一种鸟塘的存在形式。

目前云南省的盈江县石梯村是国内最容易观察和拍摄到野生犀鸟的地方,被誉为「中国犀鸟谷」。一窝犀鸟年均吸引游客 5000 多人次,当地还衍生出一种新兴职业「鸟导」。这种“观鸟”经济也让石梯村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


图 / 犀鸟谷的鸟导 小徐

在我的书里以及网上各种作品里面,我一直在强调一句话:「当活着的鸟能让社区赚到钱时,大家就不会让它死。」

我在盈江听当地的向导说过一个事情。有两个外地来的捕鸟人买票进鸟塘说是去看鸟、拍鸟,但是趁中午塘主去拿盒饭的时候竟然开始抓鸟,塘主发现后在村里面的群里吼了一句,就把周围的人全喊来了,大家以一个看热闹的心态过来把这两个人给抓住了。后来警察过来把他俩带走了,也算是给他们两个解了围。

这个事给我感触特别深,就如果像犀鸟谷这样,一整个社区都通过观鸟这个事业赚到了钱,那么大家就真的会团结一致保护这种鸟的存在。这种以金钱为纽带实现的保护,可能远比法律或者其他各种强制手段的保护效果要牢固很多。

这种有人的荒野或者说有很多人居住的保护区里,我们去做保护,很多时候不是和动物打交道,也不是和自然打交道,反而是在和人打交道。

老猎人是最适合当巡护员的人

在我的书里提到过一个老河沟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位于四川北部,由一个叫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民间机构来管理。老河沟以前是个林场,后来就改成保护区。这里以前有很多猎人。

在老河沟区的猎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娱乐性质的打猎,还有一类猎人是以打猎为生,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不得不捕猎,这种被称为生计性捕猎。

面对生计性捕猎的猎人,只是靠法律禁止,并不能 真正解决问题,实际上应该解决他贫穷的问题。

这样的猎人其实在老河沟区有很多。他们有一个村子外号叫寡妇村,不是说那个村子男人都死了,是那个村子的男人因为打猎几乎都被抓了,导致整个村子没有男人。

后来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和当地的政府一直在给这些猎人想办法,给他们改行。有些年纪尚轻的猎人就赋予他们一些新的技能,或者鼓励他们出去打工,通过别的一些手段让他们能够为生。而其他年纪实在是太大的老猎人,就被吸收进了巡护队。

把他们吸收进保护力量之后就会发现,老猎人是最适合当巡护员的人。

他们这种扛着枪上山打动物的猎人,在当地有一个别称,方言叫「摸摸路」,就说的是他们能够在山上摸出路来,能够知道这个路是怎么走的。他们这些「摸摸路」特别清楚山上有什么动物,那些动物他们是在什么地方生活以及打猎的。所以他们特别容易找到动物的踪迹。桃花源所有的巡护队里,那支猎人组成的巡护队,安装红外相机拍到动物的几率是最高的。


图 / 左:老河沟新驿村村支书杜林。右:老河沟新驿村巡护队队长钟俊德。他们都是一线社区的守护者。

小额生态贷款缓解人象冲突

亚洲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区。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 150 头增长到 300 多头。由于野象种群的进一步扩大,象群不时会闯入稻田、果园甚至住宅,毁坏房屋、财产,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人和象开始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人象冲突」慢慢加剧。于是野象栖息地开始探索「人象共生」模式。

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为了保护中国的亚洲象及其栖息地,在云南设置了一个工作组,开始进行大象如何与人共存的一个研究和实验。当时这个工作组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这个人叫做曹大藩。


图 /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云南亚洲象项目负责人 曹大藩

我第一次见曹老师是我们在重庆参加一个科普活动。当时他给我的印象就是膀大腰圆,一头乱发,长着非常粗硬的胡子,一脸横肉,特别黑,一看就是在一线摸爬滚打的人。他用一口云南普通话跟我们打招呼,然后听他讲他们做大象保护的故事,我觉得特别神奇。后来我就去西双版纳采访他的故事。

他是高中学历,曾经做过海员,做过出租车司机,也做过小生意,后来半路出家做生态保护。

曹老师其实一开始对大象保护这个事情没什么概念,是之后慢慢发现了其中的意义和成就感。

他跟我讲过一段经历。当时他们在做大象保护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村寨的「致富带头人」。那个大哥包了一个山头种菠萝等经济作物。眼瞅着山头里作物马上要成熟了,菠萝已经开始冒出香味。然后一群大象来了。

其实在自然环境里面,大象正常的食物是一种叫「象草」的禾本科植物,但是人类种的菠萝、木瓜、甘蔗等作物比它正常的食物要好吃多了,它们不可能放过这满山的菠萝。于是这个致富带头人又围着那个山挖出来一个两米宽两米深的壕沟,就想把大象给挡住。但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当时正好雨季来了,大象就在那个壕沟周围巡视,终于有一天发现那个壕沟有一段塌了方,然后用自己的身体和腿把另外一边给塌松了,就全部冲了进去,把山上的菠萝、竹笋霍霍一空。

等到曹老师他们的工作组进入村寨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

他们说他们是来做大象保护的,那个致富带头人就对他们没什么好脾气。

当时曹老师在那做了一个小额资助项目,让村民自由组队,每户给 800 块钱,作为启动资金,可以养鸡养蜂或者种地,唯一的条件是不能伤害大象、不能破坏生态。钱由村民自己管理,每年大家投票决定怎么用。他们就用这种小额生态贷款的模式来缓解人和象之间的冲突。

这个项目在当地做得非常的成功。几年后,他们在村里办一个活动,那位致富带头人也来了,主动说想加入项目。他们问他为什么,他说:「800 块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我发现你们是真心想帮我们做点事情。」

这也应该是曹老师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5-

热爱最终会导向行动,行动就会给予生命新的希望

武汉有一个机构叫做武汉市观鸟会,他们会组织这些人观鸟,这其实也是在保护鸟类栖息地。

武汉有一个湖泊,当时正好是鸟的繁殖季节,有很多鸟在那里筑巢,但是武汉市园林部门要对那个湖泊进行一个定期清理草的作业,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他们作业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个地方有鸟。武汉市观鸟会就站了出来,呼吁停止这个作业,保护这个栖息地。

这实际上就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个事情。那些观鸟会的成员,他们并不是说都是生态专业出身,或者是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他们其实就是喜欢鸟,就是喜欢看鸟,喜欢看自己身边有哪些鸟。

当我们开始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时,就会很自然地对它们产生热爱,热爱最终会导向行动,行动就会给予生命新的希望。


图 / 大沙子泉

-6-

只有没有生命的地方才是安静的

我们去阿尔金山的时候看了那里最大的一个沙漏斗,叫大沙子泉。快 100 多米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直径 200 米的一个漏斗,一条几十米宽的河从那个漏斗里面流出来。

我后来写文章的时候说,我要列 10 个看完就可以去死的景点,这是第一个,到现在没有列出来第二个。

当时我们在那个地方看那个大沙子泉,最让我震撼的就是,我拍了一张广角的照片,然后把那个广角的照片放大发现一个小黑点,再仔细一看那个小黑点是一头野牦牛。

而野牦牛对于我们这些去青藏高原跑野外的人来说是很可怕的,头几天我们的车差点被野牦牛给撞翻了。

但是那么巨大的一个野牦牛,在大沙子泉下面也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小黑点,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人特别渺小。好像每天做的那些事情都没有什么意义。人生得去找一些新的意义才能够活下去。


图 / 大沙子泉中的野牦牛

自然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梦幻,这些梦幻会给你一些压力,你会很害怕他们消失,就会想去留住他们。

很多人会形容大自然很静谧,但其实大自然一点都不安静。当你到那种生态环境很好的林子里面去,你身边会有各种各样的鸟叫声、虫鸣声,你会看到树上有各种附生植物,偶尔扑簌簌地有一群鸟飞过去,或者说哪棵树下面会有一群蚂蚁或者白蚁排成队在那走过。

其实森林是非常热闹的,自然是非常热闹的。

只有没有生命的地方才是安静的,而这种声音你也不能说它是噪音。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背景。

这种背景会让你觉得你也是在活着,你不是死了,你是在一个活生生的东西当中活生生得活着。

花蚀新书‍

历时 3 年的实地探访,这一次,花蚀从动物园走向更广袤的人间、更野性的自然,在中国的生态热点区域,找到人、动物、自然共脉而生的动因。


来自故事君的温馨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没有给 故事FM 加星标,将有可能无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们可能因此在信息流里错过。

为防止走失,我们邀请你做一个小小的动作,给 故事FM 微信公众号加个星标,方便你及时「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欢迎「关注」故事FM 并设为星标

图片来源:讲述者 ‍

Staff

讲述者 |花蚀‍‍

主播|@故事FM 爱哲

采访|@故事FM 爱哲

制作|陈思宇

文案整理|陈思宇

声音设计 |王略‍‍‍‍‍

运营|鸣鸣‍‍

BGM List

01. 垂直入戏Jingle—彭寒

02.超爱吃鱼头—桑泉

03.咱俩是一丘之貉—王略

04.比闪烁更遥远—桑泉

05.垂直入戏MONOLOGUE—彭寒

06.非常规覆盖—桑泉

07.精气神—桑泉

bd@storyfm.cn

出品|声音故事传媒「故事FM

版权声明:声音故事传媒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故事FM

故事FM是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乐 | 荔枝FM | 懒人听书 | 酷狗音乐 | YouTube Music

均可收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