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算一个数据,可能对于我们理解现在楼市所处的状态,有些帮助。为求简单,我还是只计算深圳的。
先期说明:以下测算不是严密计算,更多结合了个人主观观察。所以,未来若有官方数据,也许会有较大偏差。
房地产市场这轮调整以来的一个特征是:抛盘量极大,持续性也很强。大体上涉及到两类业主,一类是“原始盘”,基于预期不善而抛盘;另一类是“高位盘”,基于现金流压力而抛盘。
我们就算后一个,因为,如果他们的现金流问题得不到显著改善,选择卖出是迟早的事。
那么,深圳的房奴家庭平均每户房贷是多少?平均月供又是多少?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市场计算一个城市的居民杠杆率会用居民房贷余额/GDP,但这是一个模糊的宏观概念,大量的根本没有房贷的家庭也被平均了进来,但只有贷款买了房的家庭才存在供款压力嘛。
所以,我们只计算有房贷的家庭,俗称“房奴”,这样更加量化。
依据去年存量房贷利率的调整,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截至2024年底,深圳有多少家庭有房贷呢?
64万户。这个数据来自于深圳人行。
同步来看,截至去年底,深圳居民家庭的房贷余额累计有多少?
我们取住户部门人民币中长期贷款这个数据,大体上可以等同于房贷。这个数据在2023年底大约是2.59万亿,2024年又增加了大约766亿,加总,截至去年底,深圳居民家庭的房贷余额大约为:2.67万亿。
由此计算得出,截至去年底,深圳房奴家庭户均分摊的房贷余额大约为:417万。
这是一个平均数,就我的粉丝咨询来看,大部分要超过这个贷款额,不少都是上千万的贷款,2-3千万的也有一些,更高的就属于个别了。当然,也一定有很多低过这个数值的,但是贷款少也意味着月供压力小些,想必是贷款少的也不需要什么咨询吧。
下面,我们全部以房贷利率3.15%计算,在平均月供期限分别为30年、25年、20年、15年四种情景下计算。下面的计算太复杂,我不太会搞什么复杂的图表,大家就这样看文字重点吧。如果有水平高的童鞋,一张图表搞完,请后台留言教教我。
四种情境下,深圳这64万户家庭户均分摊的月供金额分别是多少呢?大约是:1.79万元、2.01万元、2.34万元和2.91万元。考虑到平均时限30年不可能,我们主要依据后三个指标做测算。
这里我要岔开一句,深圳没有这样的数据披露,关于房奴家庭的月供收入比数据,央行/深圳人行一定是可以建立一个单独的数据系统的,并以此向外滚动披露,会更加有助于人们评判市场的健康程度。但这部分数据是缺失的,香港能够查到,我们只能这样推算。
依据国际合理的月供收入比30%左右来测算,倒推可以得出,在上面说的后三种月供情境下,深圳房奴居民家庭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将需要分别达到:80.4万元、93.6万元、116.4万元。
我认为这个不太可能,因为可支配收入是税后收入,如果按照这样计算,房奴家庭税前收入普遍都要百万以上了,这个可能性太低了。
故:我们分别取40%、50%、60%这三个月供收入比数值,则在上述三种情境——月供期限25年、20年、15年——下,深圳房奴居民家庭按年可支配收入将需要分别达到:
在家庭月供收入比40%情境下,深圳房奴居民家庭按年可支配收入将需要分别达到:60.3万元、70.2万元、87.3万元。
50%情境下,深圳房奴居民家庭按年可支配收入将需要分别达到:48.24万元、56.16万元、69.84万元。
60%情境下,深圳房奴居民家庭按年可支配收入将需要分别达到大约:40.2万元、46.8万元、58.2万元。
依据深圳七普人口测算,常住人口户均2.25人。考虑到买房家庭多数为有娃家庭,我们取户均3人计算,则,在上述三种月供收入比的情境下,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需要分别达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这部分只是计算需要,可以跳过不看):
在月供收入比30%的情境下,房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需要分别达到:26.8万元、31.2万元、38.8万元。这个数字大约是2024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低3.3倍以上,去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11万元。
在月供收入比40%的情境下,房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需要分别达到:20.1万、23.4万、29.1万,大约是2024年深圳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8-3.59倍。
在月供收入比50%的情境下,房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需要分别达到:16.08万、18.72万、23.28万,大约是2024年深圳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8-2.87倍。
在月供收入比60%的情境下,放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需要分别达到:13.4万、15.6万、19.4万,大约是2024年深圳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5-2.39倍。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设定,如果要完成支出覆盖,上述各种情境下,房奴家庭年度可支配收入的最低值都要超过40.2万,夫妻都上班则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少要20.1万。如果取个偏低值56.2万,则夫妻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在28万以上。折合税前的话,要30万以上了。
总额满足这个条件,容不容易?这些房奴家庭需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可以满足上述家庭支出的要求?
我选取两个收入证据来测算。
依据统计年鉴,截至2023年底,深圳城镇在岗职工收入水平在20万以上的有7个行业,从高到底分别为:金融业人均工资44.6万、采矿业人均工资34.6万、电力燃气人均工资33.5万、卫生社会人均工资31.3万、信息技术人均工资28.2万、教育人均工资23万、科研人均工资21万。注意,这都是税前。
对照上面的要求,大体上来说,夫妻都参与工作的话,应该是至少有一位在上述前五大行业工作,方才有可能覆盖掉上述支出。其他领域,那就要看个人能力、职位了。
另外看看个案,前几天网上热传的腾讯、招行薪资水平。
腾讯是年薪百万,招行降薪了人均58万,也都是税前。
像腾讯这种情况实属极端案例,因为它受过去5年的冲击相对还是小一些,而且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创造实在太强。相对而言,招行的年薪水平可能更加符合我后台咨询的房奴家庭的真实负担。简单说,你家里得有个人在招行这样的地方上班(而且还不能被优化),这个月供才能算比较不痛。
我这样算下来,自己也有点意外,因为直觉上房奴家庭不需要这么高才对。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些房奴家庭的供房之外的支出,尤其是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可能还真的不低。
但实际上,达到招行这样的收入水平,在深圳也不那么容易,否则也不会被大家拱上热搜了。
算来算去,我的大致结论是:深圳这64万房奴家庭们的现金流,至少有相当部分没有那么乐观,他们的月供压力与痛感,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400多万的贷款,在以往的顺周期里,似乎不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但是在过去几年调整期,以及未来,伴随着支出刚性,这平均每月2万以上的现金流压力,似乎令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非常辛苦,乃至陷入困顿。
痛感最为强烈的,我理解应该是在2019-2021年间买房的人群。这四年期间,深圳新房+二手房全部的交易量是接近35万套,这部分家庭是那64万户房奴家庭里的主体痛感人群。原因是,这个时间段,一是2019年后房价短期内涨得明显,很多人恐慌时追入;二是负债高,负债高一方面是因为房价贵,另一方面是因为杠杆上的猛,基于对未来房价继续翻倍的预期;三是2023年之后经济快速转头,新房奴的收入预期普遍下滑,股市楼市资产损失显著。故而,他们的现金流痛感,表现得极为刻骨。
以上这些计算,全部指的是买房做按揭贷款的这个房奴群体,但是,众所周知,市场上还存在另外一个群体:经营贷房奴群体。这个群体的现金流压力更大,但是这部分数据更加的隐蔽,更加不好测度。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我们上面做的深圳房奴家庭的月供压力测试,是保守的,实际上的情形,要更为严峻。
这部分痛感家庭,在如今的逆周期,毫无疑问需要更多的收入才能度过难关。而一旦他们的收入环境持续不能得到好转/乃至有一部分会继续恶化,被迫折价出售房产回笼现金减轻压力,是迟早的事。我们现在看到的市场上的挂牌量居高不下,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情况。
就我体会,对于其中一部分家庭而言,折价出售房产还是比较好的情况。严重者实质上已经陷入了财务困境,最终不但会失去住房,而且还可能依然无法解决财务问题。
故此,从政策角度讲,我认为,住建及金融管理机构应该更加着意关注这类人群,或许可以让未来的纾困政策变得更有针对性。
你们觉得呢?欢迎留下你的情况。
楼市、股市交流,加微信号budao2000私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