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宝马在当年的财报会上第一次透露了关于「新世代车型」的计划,尽管当时还并没有具体的概念车展示,但划了几个「全新」的重点:全新的设计语言、全新的电子架构、全新的交互概念、全新的三电系统。从那之后,我身边几位执拗的宝马燃油车车主就不时跟我说:「先不急着换电动车,等到新世代车型,宝马电动车才真正开始发力。」
那一年,宝马中国交付了 79.2 万辆车,中国是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体市场。
两年后,当预告中的新世代伪装车再一次亮相时,宝马在中国市场的交付辆已经下滑到了 71.45 万辆,「最大单体市场」的标签被替换成了「跌幅最大市场」。我身边那几位一直期待着新世代车型的朋友语气似乎开始动摇起来:「你说,等新世代车型 2026 年上市,宝马还有机会么?」
不禁让人感叹,这世界变化真快,当国内豪华车市场的电动化渗透率已经突破 50%时,当大家对于豪华的定义和信仰从车标转向科技体验时,质疑在所难免:宝马的「新世代」,还有机会么?
豪华市场变天了,「新世代」够新吗?
一个月前,小米 SU7 Ultra 上市,作为一款纯电性能车收获了 2 小时大定破万的成绩。
这个成绩撼动的不仅仅是台上被致敬的保时捷,似乎也给到了以驾驶乐趣为独门法宝的宝马「一些小小的震撼」。当然,忠实的 bimmer 们会强调马力参数不等于操控体验,这两件事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过,当性能车爱好者这个内燃机和传统豪华品牌最死忠的群体被自主品牌高性能电动怪兽们撬开一个口子时,留给传统豪华品牌的统治区还有多大呢?
据 Gangtise 投研数据显示,2022 年国内 40 万元以上市场中 BBA 等外资品牌约占 94%;截止到 2024 年 5 月底,自主品牌在 40 万元以上的销量占比已提升至 21%,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提升。当豪华品牌开始被「祛魅」、品牌溢价逐渐消退,留给新世代车型的机会就只有实打实的产品力:新世代在技术和产品上究竟够不够「新」?所以,咱们先来看看宝马「新世代」创新技术的「军火库」里有些什么。
具体来看,宝马新世代车型将会搭载全新的智能电子电气架构,分别通过车载娱乐、自动驾驶、驾驶动态控制及基础功能四大「超级大脑」整合算力,整车软件体量接近 5 亿行代码,跟目前的宝马比,新世代车型架构的算力可以提升 20 倍,数据传输效率提升 20%,线束减少 600 米、减重 30%。
同时,在新世代车型上宝马会采用 800V 高压平台和大圆柱电池,跟目前的车型比续航提升 30%,充电 10 分钟补能 300 公里。
有了全新架构和平台的加持,宝马把擅长的驾控体验跟智能化进行融合。集成了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把动力传动、制动、能量回收等功能深度融合,响应延迟低于 1 毫秒,扭矩控制能力高达 18,000 牛·米、3G 横向加速度,既能轻松拿捏极限驾控,又能在通勤的平顺性和赛道的爆发力之间做平衡,这也算是宝马的看家本领了。
在座舱方面,宝马引入了「视觉锥」的概念,让交互信息更符合人的注意力模型:核心信息在视野中央,娱乐和舒适功能分布视野周边。这套设计理念下,座舱里斜切 5 度的中控屏、视平线全景显示系统自研超近距离投影平视显示系统、眼动追踪功能等等,都是为了驾驶员开车时能自然、无感的操控一切。
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宝马新世代车型跟目前宝马的纯电动车相比,可以说有了技术和体验上「质的飞跃」:全新的架构、更长的续航、更快的充电速度、更智能化的座舱……
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到如今的市场中横向对比时,难免替是还没上市的宝马捏把汗。比如,在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大势所趋的今天,尽管目前行业内还做不到一颗 SoC 芯片控全车,但未来几年里技术的发展会不会让四个超级大脑的域控架构不够领先?当「充电 10 分钟,续航增加 400 公里」的 800V+4C 超快充逐渐成为家用电动车的标配,宝马大圆柱电池的优势还明显么?当消费者已经开始习惯城区端到端高阶智驾和丝滑的AI语音交互,宝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智能化体验够懂中国用户么?
当然,一款车的市场竞争力不是比大小的单选题,考验的是综合能力,那就要看宝马手中还有多少制胜法宝了。
「赌徒」宝马,还有多少筹码?
如果说几十年前,各家车企较量时总能拿出些人无我有的「独门秘籍」,那在信息化透明和产业链高度成熟的今天,汽车圈的竞争比得更多的是综合实力:怎么让各个模块流畅的融合到一起、怎么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快速推进产品的落地进度、怎么让成本和产能最优化,都决定了能否打造出一款「六边形」产品。
过去这几年里,虽然市场表现不及预期,但是宝马在花钱这件事儿上是一点儿没手软:2024 年,宝马在研发上投入 91 亿欧元,占全年营收的 6.4%;为了生产新世代车型和配套设施,在沈阳增加 200 亿人民币投资;为了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投资 100 亿人民币……
如果说内燃机时代留下的财富,在这个时代可发挥的价值越来越少,那这些年宝马大手笔押注研发和生产,攒了不少新的制胜法宝。
比如大圆柱电池。在特斯拉 4680 电池被良品率困扰得「高开低走」后,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圆柱电池的消息了。前不久,宝马宣布第六代大圆柱电池启动试生产。
虽然都是大圆柱形态,但宝马大圆柱电池在兼顾性能和良品率上找了一条更平衡的路,一边利用圆柱电池结构+无模组设计提高性能,一边引入更加传统的湿法电极工艺来保证稳妥的良品率。要知道,在动力电池领域,良品率直接决定了电池的产能和成本。
怎么平衡激进的创新和商业化平稳落地,就是宝马的制胜法宝之一。
这种平衡还体现在新世代车型的电子电气架构上。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一款即将在 2026 年量产的整车架构并非纯电架构,而且这并不是技术的限制,是宝马有意为止。
没错,新世代车型搭载的全新架构是一个全动力架构:纯电、燃油、混动都能用。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宝马目前依然在坚持多种驱动形式路线:燃油车、混动、纯电,甚至氢能源汽车,这样保证宝马在在不同的市场需求下都能推出适合当地需求的车型。在同一个电子架构下,一项技术可以快速适配不同动力形式,无论是零部件还是软件系统的通用率都要比之前更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全动力平台既照顾了不同市场的需求,也帮宝马优化了资源共享的利用率。
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时代,平衡之道这个法宝也许显得不够快,但贵在足够稳,是宝马的压舱石。当然,现阶段的宝马只有压舱石是不够的,还需要做出点儿改变。
想再赢一次,宝马还要做对什么?
全新的架构、优化后的三电技术、人性化的交互设计和先进的工厂及生产制造工艺,这些升级帮助宝马在造纯电动车这件事儿上更顺畅。但是,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更需要的是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体验升级。
比如,当国内各家车企座舱交互溜得飞起、智能驾驶按月甚至按星期迭代,App 甚至手机与汽车无缝衔接时,宝马的智能化体验能不能升级一下?当宝马用座舱 70%代码由中国本土开发来彰显本土化的时候,是否明白中国消费者要的「本土化」不仅是会说多几种方言以及春节祝福的彩蛋,而是更丝滑和自然的语音交互,流畅、不卡顿、跟日常 App 适配的基础功能?
对于这一点,最近宝马好像真的在做出改变了。
前几天,宝马官宣了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把阿里通义大模型技术引入智能座舱。其实从年初至今,各家车企都在高调官宣 AI 上车、「接入 Deepseek」,但是具体会如何应用还是未知。这次宝马和阿里的合作比较好的一点是明确了具体的功能,一个是基于通义大模型来打造全新的 BMW 智能个人助手,让智能助手更主动和人性化,另一个是利用大模型和 AI 专门优化用车和出行两个场景。另一方面,基于大模型和 AI 来细化用车和出行伴侣两个场景。
宝马快一点儿,让大家看到 AI 上车的效果。就在跟阿里合作前一周,宝马页宣布了跟华为合作,宝马将深度融合鸿蒙系统生态,推出 BMW 数字钥匙、 HUAWEI HiCar 和 MyBMW App 等数字化服务。
虽然相比于隔壁奥迪与华为智驾的合作,宝马介入鸿蒙生态的合作没那么深入,但是跟华为、阿里巴巴的合作其实让我们看到一种态度的转变:在智能化上,真是的中国人更懂中国人;只有跟中国的生态合作伙伴快速合作,才能让中国消费者用得更舒服。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作为现阶段 AI 战略的中心任务,宝马将在新世代技术集群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用户的全场景智能体验」。
如果这种合作只是一个开始,后续基于宝马强大的「中国朋友圈」,与国内本土生态的合作更深入去下,宝马更人性化的交互理念+本土供应商灵活的模式,才能让车企和国内消费者共赢。
当然,想再赢一次,宝马需要的不只是补上智能化和本土化的短板。怎么扭转大家心里「宝马造不好智能电动车」的刻板印象,让传统豪华品牌跟消费者互动起来;怎么让中国市场的需求真正由中国团队做主,而不总是需要绕去德国总部走完冗长的决策流程;怎么在价格战的浪潮中把成本合理地降低提高效率,把钱都画在刀刃上……
如果这些难题需要时间一步步去化解,那至少,在设计上少犯点儿错吧。不要让旗舰车型再陷入所谓「年轻化」的陷阱,不要让创新技术成为华而不实的装饰,更不要让经典符号成为「为了复古而存在」的装饰,让设计本身回归功能、场景与宝马本身。
最后
按照宝马的规划,2025 年下半年起,将至少 6 款新世代车型投产并在 2026 年初上市。
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对于设计、打造、开发一款车来说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但是利用这一年,对技术细节打磨、软件体验提升、生态应用落地、让消费者更了解新世代车型,能做很多事情,这些恰恰是宝马此前的纯电动车所欠缺的。
在年初的 CES 上,宝马集团技术运营开发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杜力赫曾这样描述宝马新世代智能座舱:「汽车不是参数的堆叠,而是体系化体验的集成。」这句话也是很多宝马车主和潜在车主想说的,在智能电动车爆发式上新的今天,正是因为对体系化体验的集成能力有所期盼,大家才会对宝马新世代车型依然保留期待。
真心希望,新世代车型能让这些对它抱有期待的人们继续做那个「骄傲」的 bimmer。国产、电动、智能,不应该是豪华、燃油、机械的对立。这个赌桌,考验着每一位决策者的格局和能力。
不要忘记关注「极客汽车」的微信视频号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