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招远高中全面推行“周末双休”已过去一个多月。政策落地时,有人欢呼“终于不用凌晨5点起床”,有人却痛批“校内休就是换汤不换药”,也有人预言“不出三个月就得打回原形”。如今真相如何?政策究竟是“减负良方”还是“空中楼阁”?家长的真实心声,折射出教育转型的深层博弈。
周末双休政策在招远执行如何?
根据招远某高中老师反馈的信息,现在学生的作息时间严格按照政策执行,住宿生晨起时间6:30,走读生到校时间7:00,8点正式上课,晚自习9:30下课。
但家长群里的火药味却越来越浓:
支持派:“孩子回家能笑着说话了!以前动不动就喊累喊头痛,现在周末还能打场篮球。” 反对派:“说是双休,单周‘校内休’不还是关在学校?作业量一点没少!” 现实派:“有钱人家请私教补课,普通家庭只能干瞪眼,这政策反而拉大差距!” 对老师来说,明显感觉到轻松了,上班时间比以往晚了些,以前早上6:10分就得到教室。晚上下班时间早了,有时候8:30就可以下班,能早早回家休息,睡眠时间增加了。“以前半夜回家是常态,现在终于能陪家人吃晚饭。”一位高三班主任感慨。
新政实施后,招远高中生日均睡眠时间明显增加,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也少了很多。一位班主任坦言:“学生眼里有光了,早读效率反而提升。”也有老师表示担忧:“双休时间过长,对于不自律的孩子来说是灾难。”
我觉得有必要再谈一下“高中双休”政策实行的初衷。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减负与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山东此次推行双休政策,核心目标包括:
1.减轻学业负担。通过减少在校时间,降低学生的身心疲劳感,改善睡眠质量和学习效率。
2.促进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或兴趣培养,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
3.适应教育改革趋势呼应“双减”政策精神,探索从“时间堆砌”向“质量提升”的教育模式转型。
从多地的初步实践来看,部分学校通过优化作息安排,已取得一定成效,学生反馈积极。这表明政策初衷具备社会需求基础。
高中双休政策能否长期坚持,取决于以下核心问题的解决:
1.高考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若高考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学校和家长很难真正接受双休。需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改革,从根源上缓解“唯分数论”的压力。
2.校内教学效率的提升。学校需优化课程设计,通过高效课堂和精准作业减少“无效学习时间”。
3.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学校可组织周末兴趣活动或自主学习指导,帮助家长规划孩子的时间。
无论如何,这场改革已迈出关键一步,其意义不仅在于调整作息,更在于推动全社会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与未来。
高中双休的争议,本质是两种教育观的碰撞——要“短期分数”,还是“长期成长”?当浙江已有高校将“社会责任感”纳入录取标准,当北京试点“AI精准教学”压缩无效刷题,这场改革已无退路。
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双休能坚持多久”,而是“我们敢不敢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生活在招远,关注我们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