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上,奔驰很可能发布最新的电动车——全新CLA长轴距版,加上宝马也要发布的Neue Klasse、奥迪与上汽打造的AUDI E,BBA为中国市场都准备好了新一代纯电产品,但是它们也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思路,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2024年,超过3,000万的产销量,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全新台阶。但繁荣的背后,却是惨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来看,在中国市场的所有汽车制造商,都不得不面对抢用户,抢规模,再抢利润的“淘汰赛”。

前不久,奔驰正式发布了全新智能电动架构下的首款车型——全新CLA,而宝马也宣布,今年将推出面向未来的一整套的技术创新,如果再算上去年年底,奥迪与上汽合作的AUDI品牌的话,在中国份额最大的三家豪华品牌,都为中国市场,准备好了新一代的电动车产品。


但有趣的是,三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打造新一代电动车的思路,居然截然不同。本期节目,我们就来看看,再战电动车,BBA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方法。

宝马:

全球思维造全球车

其实早在2023年9月,宝马就发布了“新世代”概念车,叫做BMW Vision Neue Klasse,含义很直接,就是宝马的新世代愿景。这台概念车的重要性,按照宝马集团董事长的话来说,是宝马公司有史以来最大、最前瞻的战略布局。

宝马所说的“新世代”其实不只是一部车,而是宝马面向未来的一整套技术创新,这中间就包括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动力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设计语言等内容。宝马强调说,新世代是一套全球化技术,新世代架构下的车型就是全球车型。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全球车型”如今早已不再是一个金字招牌了,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中国市场领先全球的发展进度,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全球车型”,往往在成本、效率、技术先进性上,都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但宝马毕竟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全球性企业,打造新一代车型,也不一定要以中国市场为绝对核心,即使中国市场占据宝马集团全球销量29%的市场份额。

所以,这就是宝马相比奔驰和奥迪最大的不同,宝马坚持要把主要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全球视角研发,并且要做原创性研发。 有两个例子:

第一,是动力电池。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的主机厂,很少有把电池研发做到电芯层面的。但宝马新世代车型,动力电池将会使用宝马自研的圆柱电芯,不只电芯,动力电池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工艺核心技术,也都是宝马自主研发的。


第二,是自动驾驶。前不久,宝马与华为宣布达成合作,不过双方的合作并没落实在华为最擅长的智能驾驶上,而是在智能应用生态上。为什么?因为智能驾驶,宝马也要自己来做。宝马近年来投入了3亿欧元在捷克打造了一个“未来出行开发中心”,这是目前宝马全球范围最大的测试场地,这个场地,就是宝马专门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测试的场地,宝马是铁了心要自己来做这件事的。

实话实说,自动驾驶的发展,其实对于宝马来说是不利的。要知道,宝马可是把“驾驶乐趣”刻在DNA里的,车都自己开了,还谈什么驾驶乐趣呢?我们推测,宝马是不会轻易把方向盘给让出去的。但摆在宝马面前的问题是,自动驾驶发展的大趋势几乎是不可逆的,中国市场这几年的变化尤其明显。所以宝马定义的智能驾驶,到底能辅助到什么程度?这是宝马坚持自研重要原因。

而相比 “大包大揽”的宝马,交过学费的奔驰,思路就不太一样了。

奔驰:

中国市场就要中国货

从早期的油改电MFA2平台,到落地即落伍的EVA平台,奔驰在电动车上的投入,的确是BBA中最舍得的。但从目前EQ系列全球市场的表现来看,奔驰交的学费也是BBA中最昂贵的。

所以,奔驰把宝押在了全新平台MMA上。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达过,它对于奔驰来说,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MMA平台支持800V高压架构,并且使用了奔驰自研的MB.OS系统。据说啊,为了迁就MB.OS的研发进度,奔驰其实一直在推迟全新CLA的投产进度,可见MB.OS对于MMA平台的重要性。


MB.OS是什么,其实是奔驰自主研发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奔驰把自己定义为整个车载操作系统的架构师,自己来制定规则,制定决策。而决策就包括选择一流的合作伙伴,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而这,就是奔驰与宝马和奥迪最大的不同,奔驰只把智能电动车时代最核心的规则标准握在手里,至于其他的东西,愿意跟供应商,尤其是中国的供应商一起合作。

比如,奔驰说全新CLA是奔驰首个L2++全场景高阶智驾车型,国产长轴距CLA将会搭载无图全场景高阶智驾,据说是与Momenta合作开发的。全新CLA混动版,为了拥有更好的混动技术,将会采用由吉利与雷诺合资公司研发的1.5L发动机,这在奔驰品牌所有历史车型中都是极其罕见的。除此之外,全新CLA纯电版,动力电池也是来自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座舱体验也会跟中国供应商联合开发。


奔驰表示,中国的研发团队,在奔驰全球的网络中,扮演着前沿角色。而且在最近几年里,董事会主席康林松除了德国,停留最久的地方就是中国。就在前几天,康林松还在我们的高层论坛中表示,奔驰将继续扩大在华投资。由此可见,奔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其实是非常明显的。

但客观来说,被奔驰寄予厚望的MMA平台,目前公布的很多核心技术,都已经是中国汽车制造商早已涉足并量产的技术了,比如800V平台,碳化硅,域控架构,智舱智驾打通等等,甚至最引以为傲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蔚来也已经落实在了ET9上。

所以,奔驰开放合作,包容共进的心态,确实让奔驰提速明显,但如果只是做到了跟其他品牌“差不多”,那一定也不是奔驰想要的结果。

如果奔驰的做法都有挑战,那更加激进的奥迪,会怎样呢?

奥迪:

试水中国市场「特供车」

去年年底,奥迪在中国发布了全新豪华电动品牌AUDI。

在此之前,奥迪品牌几乎所有车型,都是在海外完成产品开发,导入中国市场本土化升级之后,再进行生产销售。但AUDI品牌的车型,是首次由上汽和奥迪中德双方协作研发的车型,目的,就是要跟上中国电动车发展的快节奏。


目前发布的AUDI E概念车,诞生于智能数字平台,这是上汽和奥迪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全新平台。这个平台由奥迪提供产品设计和工程设计,上汽则提供与电动智能有关的全部技术生态系统。一边是跨国企业的工程、设计、品牌沉淀,一边是中国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积累,听起来,确实是件“美美与共”的事。

而这,就是奥迪与奔驰和宝马,最大的不同。奥迪要跟整车级的合作伙伴,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合作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而且还拓展到全新合作模式上。


“如果能在中国成功,那就一定能在全球成功。”这句话,是上汽、奥迪合作项目的CEO宋斐明说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出奥迪对于中国市场的两层态度。第一,就是AUDI品牌其实就是奥迪在中国市场的一次大胆试水,如果奏效,将会对奥迪面向全球的电动化产品,起到指导性的作用。第二,就是在奥迪的眼中,中国市场就是智能电动化的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高地,重视高地,才能拿下高地。

在传统豪华品牌中,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家,已经是相对好过的三家了。尽管如此,他们最近公布的 2 024 年财报业绩,数据上却都不怎么好看。

不过好在三家豪华品牌都有值得乐观的地方:奔驰的高端车型占比提升,宝马电动化转型成效显著,奥迪的数字化转型业务也有增长。并且,三家企业在新一轮智能汽车的市场竞争中,都做了充足布局,有新平台、新产品、新技术、也有新的合作模式,虽然思路不同,但是各有各的期待。大家看好哪一家呢?欢迎评论区或者弹幕来跟我们交流。

但我们想说的,其实还是那个一直被提及的问题,在跨国车企眼中,中国到底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如何通过中国市场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就是BBA为什么走向不同方向的答案。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B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maggie@neuesmedia.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