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8日星期二10:47,哈萨克斯坦广袤的草原上寒意未散,一道火光划破灰蓝色的天空。俄罗斯联盟MS-27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搭载着三名俄美宇航员飞向国际空间站(ISS)。在接下来八个月里,开展科学实验、维护设备,或许还会来一场太空行走。这趟旅程延续了美俄在太空中的合作传统,尽管这种伙伴关系有时显得脆弱。


▲这次发射是2025年全球第四次载人航天任务,过程堪称完美,就像一场排练多次的交响乐。飞船搭乘联盟2.1a火箭,从有着深厚历史印记的31/6号发射台起飞——这个发射台自苏联时代就见证了无数航天壮举。发射后,飞船绕地球两圈,三个小时后,于世界协调时9:03精准对接到ISS的码头节点舱。三人顺利抵达,与即将离开的联盟MS-26乘务组短暂交接,国际空间站上人数一度达到10人。

再加上中国空间站3名航天员,总共13人在轨飞行。▼



●三人组:各有千秋的组合

联盟MS-27乘组共三人,他们分别是:一位在太空累计超过一年的俄罗斯老将谢尔盖·里日科夫,首次上天的乌克兰裔新手阿列克谢·祖布里茨基,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退役英雄、如今的NASA宇航员乔纳森·乔尼·金。

谢尔盖·里日科夫(Sergey Ryzhikov)▲上图中:50岁,是这次任务的定海神针。他是俄罗斯空军中校,履历堪比冷战时期的动作片主角——700多小时飞行经验、350次跳伞,还曾两次飞往ISS,总计在太空待了358天。这次是他第三次上天,第二次担任指挥官。2020年,他曾在太空行走,漂浮在ISS外安装设备,冷静得像个见过大世面的老手。出生在塔塔尔斯坦的他,是俄罗斯宇航员队伍中沉稳派的代表,传承着加加林的精神。

阿列克谢·祖布里茨基(Alexey Zubritsky)▲上图右:32岁,是新生代表,出生在乌克兰扎波罗热地区,2018年加入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他话不多,这次作为第二飞行工程师首次上天,还兼任俄罗斯塔斯社(TASS)的特约记者,负责记录太空生活。他的加入展现了俄罗斯在军事背景之外,也想通过太空拉近与公众距离的一面。

乔纳森·乔尼·金(Jonathan Jonny Kim)▲上图左:41岁,作为韩裔美国人,是个多面手,个人经历简直传奇。从在伊拉克战场上赢得银星勋章的海豹突击队员,到哈佛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再到2017年被NASA选中,他的人生像开了挂。如今身为海军中校,他是第三个登上ISS的海豹队员,前辈包括比尔·谢泼德(Bill Shepherd)和克里斯·卡西迪(Chris Cassidy)。发射前新闻会上,他谦逊地说:「我只是抓住了眼前的机会。」他还受过太空行走训练,可能会在这趟任务中大显身手,他自己也挺期待:这可是宇航员里最硬核的活儿之一。

这三个人就像ISS的缩影:出身不同,目标一致。他们的任务代号Favor(恩惠)和纪念首次太空行走60周年、阿波罗-联盟握手50周年的徽章,充满了象征意义。金说:「『联盟』在俄语里是『联合』,这正是我们合作的写照。」


在轨任务:八个月的太空马拉松

接下来的八个月,从4月8日直到12月8日返回地球,这三人将在ISS安家。他们将在4月20日联盟MS-26乘务组离开后,▲与远征73团队——包括NASA的妮科尔·艾尔斯(Nichole Ayers)、安妮·麦克莱恩(Anne McClain)和日本的大西卓哉(Takuya Onishi)等人——共事。每天的日程满满当当:上百项实验、维护设备、迎接进步号货运飞船。美国计划至少一次太空行走,可能升级太阳能板或维修阿尔法磁谱仪(一个捕捉宇宙粒子的大家伙);俄罗斯也有两次实验部署任务待定。

长期太空生活不轻松。身体要面对骨密度流失、肌肉萎缩和辐射,心理上还要扛住孤独。金靠着海豹队员的韧性似乎游刃有余,他说:「我喜欢这种身心双重挑战。」里日科夫的经验能稳住局面,而祖布里茨基的新鲜视角或许会通过塔斯社传回有趣的故事。

这不只是科学任务,更是耐力测试。ISS到11月将迎来25周年纪念,它像个老旧但神奇的机器,系统在老化,未来在商业空间站和月球计划间摇摆。联盟MS-27的到来为它续命,也为深空技术的试验提供舞台。


2025年的太空大戏

联盟MS-27只是2025年太空盛宴中的一道菜。第二季度(Q2)公理4号(Ax-4)将短暂停靠ISS;中国将发射两次载人任务(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载人龙飞船将承运第11次官方载人任务(Crew-11);NASA的阿尔忒弥斯II计划年底上演,四名宇航员将绕月飞行,为未来的登月探路;印度计划动用Gaganyaan首次把三人送上400公里轨道。

相比之下,刚刚发射的联盟MS-27和计划11月底发射的联盟MS-28显得低调很多,就像老派干将,靠着苏联时代的发射台和硬件默默干活。但它的靠谱无人能敌:这次发射联盟MS-27,是2000年以来第73次联盟号飞船奔ISS,也是1967年以来第156次发射。当星舰追逐星际野心时,联盟号仍在稳扎稳打。

成功背后的隐忧

发射过程美如画,火焰与物理学的完美配合。但成功背后,美俄太空合作的裂痕若隐若现。从1975年的阿波罗-联盟握手到ISS的联手,这对搭档熬过了制裁、战争和口水仗。俄罗斯需要美国的资金,美国离不开联盟号的运力。可一旦技术故障、延误或政治风波冒头,这脆弱的平衡就可能动摇。


眼下,目光还是向上的。发射塔前,三人挥手告别——里日科夫沉稳、金笑容满面、祖布里茨基略显拘谨——他们的升空像在对地面纷争说「不」。八个月后,他们将带着风霜降落在草原上。现在,他们在420公里太空,在那个漂浮的金属罐里追逐知识,那是人类在宇宙中的立足点。还是金说得漂亮:「我们都是人,正在尽力让世界更好。」在2025年飞赴月球和多船载人航天中,联盟MS-27证明老将依然有力量,也依然有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