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库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碳储存场所,在调节全球气候和碳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海洋碳库的定义与组成
1.定义:海洋中储存的碳总和,包括溶解态、颗粒态及生物体内的碳。
2.组成
(1)溶解无机碳(DIC):占90%以上,以CO₂、HCO₃⁻(碳酸氢根)、CO₃²⁻(碳酸根)形式存在。
(2)溶解有机碳(DOC):来自生物代谢产物。
(3)颗粒有机碳(POC):生物残骸、粪便等沉降颗粒。
(4)生物体碳:海洋生物体内的有机碳。
二、海洋碳库的作用机制
1.物理溶解:海洋表层吸收大气CO₂,通过扩散作用溶解(亨利定律)。
2.生物泵(Biological Pump)
(1)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₂,形成有机物。
(2)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传递,部分沉降到深海(如“海洋雪”),长期封存。
3.碳酸盐泵(Carbonate Pump)
(1)钙化生物(如珊瑚、有孔虫)利用CO₃²⁻形成碳酸钙(CaCO₃)外壳。
(2)碳酸盐沉积于海底,部分重新释放CO₂。
三、海洋碳库的全球意义
1.调节气候:吸收约30%人类排放的CO₂,减缓温室效应。
2.碳储存规模:储量约38,000亿吨,是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
3.长期封存:深层海洋碳可储存数百年至千年,减缓气候变化。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问题
1.海洋酸化
(1)过量CO₂溶解导致海水pH值下降(工业革命以来降低0.1,预计2100年再降0.3-0.4)。
(2)影响钙化生物(珊瑚白化、贝类外壳溶解),破坏海洋食物链。
2.碳汇能力减弱:海水升温降低CO₂溶解度,可能削弱海洋吸收能力。
五、高考常见考点
1.比较题:对比海洋、陆地、大气碳库的储碳量与周转速度。
2.过程分析:生物泵与碳酸盐泵的作用机制及差异。
3.影响评价:海洋酸化的成因、生态后果及应对措施。
4.数据应用:结合IPCC报告或实验数据,分析海洋碳汇变化趋势。
六、实例与数据支撑
1.数据:海洋每年吸收约25亿吨人为CO₂,表层水pH已从8.2降至8.1。
2.案例:大堡礁因酸化和升温大规模白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七、保护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控制CO₂排放。
2.保护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增强自然碳汇。
3.国际协作(如《巴黎协定》),推动碳中和目标。
通过以上知识框架,考生可系统掌握海洋碳库的核心概念、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联,应对高考中的综合分析题与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