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芒来小姐 编辑: 阿若

来源: 壹点灵心理

ID: yidianling0

你相信吗?一句随口说出的话,有时可以扭转整个困境。

书籍《学会闲聊》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店长接手一家长期亏损的店铺,为了盘活这家店,他想了一个奇招——

每天带着员工拜访邻里和客户,挨家挨户寒暄:


早上好,你们店里的热卖菜单是什么?
你好,你们这点开多久了?

一段时间后,原本不善言辞的员工,熏陶之下慢慢变得和善健谈,店里的营业额也有了明显增长。

这不禁令人好奇:

几句浅浅的关心,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大的改变?

我们该怎么把它运用在生活中,改善自己的状态呢?

01

浅聊力‍‍‍‍‍‍‍‍‍‍‍‍‍‍‍‍‍‍‍‍‍‍‍‍‍‍‍‍‍‍‍‍‍‍‍‍

是一种浅层的关心

仔细观察身边,你会发现这类浅浅的关心无处不在:

看到水坑,提醒身边人注意脚下;发现降温,叮嘱亲朋好友多加衣服;一起出门,提醒同伴别忘记带手机和钥匙……

关心虽浅,但关系可以很深。

名人写给至亲的家书里,常见这类“浅关心”:

《陶行知家书》中,陶行知叮嘱妈妈多去空气好的山上走走:“务望母亲每日下午偕纯妻漢妹到山上游游。山上空气清洁、益肺、通血脉,常游必壮。”

《梁启超家书》中,梁启超关心孩子们的身体:“你的体子本来还好,我也不十分担心,不过也要节制。”

像这样轻描淡写地一句关心,虽然没表达深层情感,字里行间却饱含情意,令听的人感觉自己被重视、被看见。

为什么人际关系里最普通、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浅关心,藏着这么大的积极能量?

这是因为,浅关心传达了三种善意的信息:


图源:pexels

第一,我在乎你。

我经常向好姐妹表达“浅关心”,总在天气变化时给她发消息。同样,她也常常关心我的健康。


收到她的“浅关心”,我有一种感受:

她可以不关心我,但她发了;她可以发给别人,但她发给我;她可以群发,但她指名道姓发给我……这足以证明:她在乎我,把我挂心上。

而当我问她“老是提醒你注意天气,会不会烦到你?”她说:“不会,我觉得很暖,你提醒我说明你心里想着我。”

当我们收到“浅关心”,都有一种“被挂心”的感受。

第二,我愿和你分享。

当一个人真诚向你分享某物,即使你并不需要,也会感到愉悦。

“浅关心”就是这样一种分享,无论是提醒变温、注意脚下还是叮嘱别忘记带钥匙,都是在分享一种生活理念、态度。

北师大心理学平台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分享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构建共享现实的渴望。

“我把我的现实分享给你,希望与你一起构建一个更好的现实”。小小的寒暄里,藏着深深的情绪共鸣与情感共振。


图源:pexels

第三,我主动接受你。

如果你是一个不常表达“浅关心”的人,或许会感觉莫名其妙给人发条关心,好刻意,有点假,怪不好意思的。

这种感受更多出现在回避型依恋者」身上。他们在人际关系里倾向于与人保持距离,即使面对知心好友,也只在必要时做出回应,避免双方情感卷入过深。

这类人往往不太喜欢“浅关系”这种人际互动方式,相对的,“浅关心”常常发生在安全型依恋者身上。

他们对周围有着比较充足的安全感,不害怕深层情感卷入,愿意走进别人的内心、或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

所以,发出“浅关心”的一方会让人感到更主动、更好相处,也因此能收获更多的朋友和更主动的人际支持。

02

为什么浅聊力强

的人更受欢迎?

浅关心多了,情意也增多,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经常与人浅聊天的人,认知水平更高。

《Neurology》上发表过一项研究:更多地接触社会,与总体和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容量更大相关。

这里的“接触社会”指的当然不是聊八卦、打麻将之类消遣,而是短暂主动地与各式各样的人发生情感层面的接触。

比如我一位左右逢源的同事,会关注每个同事的细节和变化:

“难得见你穿高跟鞋,小心台阶,别走太快”; “今天换发型啦?外面在雨,别让雨淋坏了”; “最近皮肤状态不错哦,要不要卸妆水?我这里有多的”。

我曾经尝试过像她那样做,后来发现:

同时记住那么多人的状态、观察出状态的变化、并给出还比较真诚的关心,真的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她在“浅关心”上做了大量刻意练习,这使得她在社交上的认知水平,比没有做过练习的人更高一层,因此表现出更灵活的社交水平和更大的人格魅力。


图源:pexels

第二,浅聊本身就能释放压力。

心理学家Jeffery Hall研究发现:“浅聊”如果聊到点子上,也可以是一种高质量对话。而每天和朋友进行一次高质量对话,能带来小确幸,让彼此在一天结束时更快乐、压力更小。

很多人以为,高质量对话是指“触及灵魂的深度谈话”,但其实它更多是指:

我们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获取了足够的信息,感受到了与对方的联结。

比如,Jeffery Hall总结的以下七种对话形式:

询问近况:“最近怎么样?”;互相开玩笑:“你可真是个笨蛋”“你也不见得聪明”;表达关心:“天气降温了,注意加衣服”;给出真诚赞美“鞋子不错,花纹很棒”。

另外还有倾听、重视对方的想法、进行有意义的谈话。七种中四种都属于“浅聊天”,足以见得:一些看似肤浅的寒暄,其实是社交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图源:pexels

第三,与弱关系成员互动的频率越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这个结论来自心理学家Ascigil等人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研究,研究证实:最小社交互动,也就是和一些陌生人、普通熟悉度的人社交互动,与主观幸福感积极相关。

就像小区楼下的“妈妈友”,除了遛娃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平时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的关系。

但哪怕只是一句客套的问候,只要对方是友好的,就能让我们感到被认可、接纳,从而产生更多幸福感。

03

如果拥有

浅聊力?‍‍‍‍‍‍‍‍‍‍‍‍‍‍‍‍‍

如何才能不让关心很假,让人反感呢?

浅聊力的优点在于:并不需要掌握多高深的技能。只要理解这三点,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第一,掌握好时机和分寸

我有位朋友的邻居,时不时会送自己做的饭菜给她,但我这位朋友有时并不想接受,次数多了就觉得打扰。

如果你想对一个人表达“浅关心”,比起直接行动,言语对话是更好的形式。

有时问一句“你吃饭了吗?饿不饿?”哪怕对方拒绝了,内心也是领情和开心的,比硬被塞一顿饭对你评价更高。

而且,用言语表达浅关心可以避免一些尴尬,比如一些内向者,面对面不好意思表达关心,但通过社交平台来表达,就丝滑多了。

第二,不给自己压力。

如果你对“浅关心”感到压力,不妨给自己更多时间。

对比生来健谈的外向者,内向者表达“浅关心”阻碍更多:

说什么?怎么说?说完对方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我要怎么接下一句?

如果一切发生得很迅速,反而会因为思考不及,让内向者觉得累。

所以,更适合内向者的方式是:情绪状态都OK,在有把握的情况下表达一两句浅关心。


图源:pexels

第三,熟练使用Pebbling

Pebbling,源于两只企鹅间的浪漫互动,它们会通过给彼此送一块鹅卵石Pebbling,来传达「我心里在想你」这层意思。

我有个朋友很善于使用Pebbling,她会把偶然路过的美景拍下来,发给我,告诉我哪里惊艳到了她。比如一只蹲在花丛里的猫,一颗形状古怪的树。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可爱的互动,就像在传达Pebbling一样,虽然只字不提关心,但我知道她把我放在心上。


图源:pexels

浅聊天,有时就像开盲盒一样:你不知道,你给出了一句关心,对方回应的是抱怨吐槽,还是开心祝福,亦或者是见面邀约。

我很享受这种对话形式,它让我在人际关系中更放松,更有活力,更如鱼得水;

还学会通过一次次浅浅的关心,去判断哪些人真正做朋友更加合拍、哪些人感情上更重视我。

用“浅关系”的方式打开聊天,人与人之间就不再是一座座孤岛。

善于留话口,让人际关系系统流动起来,才能让关系顺畅、人生好走。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