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国立过功,组织上不可能不管你,一定能解决工作问题!”

“说了不行就不行,我不会给组织添麻烦的!”

“那我们就离婚吧......”



少年壮志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爆发,无数年轻人被卷入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之中。

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无数热血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前线,保家卫国。这其中,有一个身影显得格外稚嫩,他就是于建军,一个来自河南浚县、年仅16岁的少年。



入伍尚不足一年,军装似乎还未完全熨帖他略显单薄的肩膀,战争的烽火便已迫在眉睫,将他这位懵懂的新兵推向了命运的风口浪尖。

越南的战场,远比想象中更为残酷。亚热带丛林的湿热、毒虫的侵扰、以及无处不在的冷枪冷炮,构成了于建军对战争最初的、也是最直接的印象。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视野。



训练场上,他曾无数次练习过刺杀动作,喊着口号挥舞刺刀,可当真正的枪声在耳边炸响,子弹擦着耳畔呼啸而过时,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心脏被恐惧紧紧攥住的滋味。

副班长丁茂顺的牺牲对于建军的触动尤为巨大。这位平日里对他关照有加的老兵,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排通信线路故障,不幸踩响地雷,壮烈牺牲。



丁茂顺牺牲前那句“我不后悔当兵”的嘱托,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于建军的心中,让他瞬间明白了军人二字的重量,也点燃了他内心深处英勇杀敌、为战友复仇的火焰。

部队接到命令,要夺回被敌军占领的一处高地,于建军所在的连队奉命突击。他紧握着步枪,跟随队伍匍匐前进。就在队伍接近目标时,敌军突然从隐蔽的火力点发起猛烈反击,一串机枪子弹扫过,身边的战友应声倒下,鲜血染红了身下的泥土。



那一刻,于建军的脑海一片空白。他咬紧牙关,泪水模糊了视线,却没有退缩。如果不摧毁那个火力点,整个连队都将陷入绝境。班长迅速下令组织反击,但敌军的火力太猛,几次冲锋都被压制下来。

就在这危急关头,于建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独自行动。

他抓起一捆手榴弹,低声向班长请示后,便借着地形的掩护,猫着腰向敌军火力点摸去。



每靠近一步,都能更清晰地听到机枪的咆哮和敌军的喊声。他绕到了火力点的侧后方,拉开一枚手榴弹的引信,用尽全力扔了过去。轰隆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机枪声戛然而止。他又迅速投出第二枚手榴弹,确保敌军无法还击

趁着爆炸的混乱,他端起步枪冲了上去,发现火力点已被炸毁,敌军士兵死的死伤的伤。他迅速捡起一挺敌军机枪和弹药,拖着沉重的装备返回阵地。



这一举动彻底扭转了战局。连队趁势发起总攻,成功夺回了高地。战斗结束后,战友们看着这个满身泥土、气喘吁吁的少年,眼中满是敬佩。

于建军的英勇表现被上报,他因此被授予一等功,成为全团最年轻的一等功臣。在战友们围着他祝贺时,他只是腼腆地笑了笑,低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退伍归乡

1982年,硝烟散尽,于建军带着一身伤痕和一枚沉甸甸的一等功章,从越南战场回到了故乡。



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而是一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退伍军人。尽管在部队期间,他表现优异,甚至一度被提名为提干对象,但最终因种种原因(如部队整编、政策调整等)未能如愿。

面对组织的安排,于建军选择了服从,脱下军装,重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于建军被安置在县属果品加工厂,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虽然工作环境与军营截然不同,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严谨和认真。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工厂,认真检查设备,确保生产安全。

在车间里,他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果品加工的各个环节,成为了厂里的业务骨干。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厂里的各项活动,热心帮助同事,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在这段平静的时光里,于建军遇到了秋霞。她是厂里的一名会计,模样清秀,性格温柔,总是带着浅浅的笑。

秋霞喜欢听他讲部队里的故事,虽然他总是轻描淡写,可她却能从他平静的语气中听出那份不易。相处一年后,两人在亲友的祝福下结了婚,婚礼简单却温馨。



198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国营企业面临转型,果品加工厂也不例外。由于经营不善,工厂宣布倒闭,于建军第一次尝到了下岗的滋味。

那天,他从厂长办公室出来,手里攥着一张薄薄的遣散通知,耳边还回响着厂长无奈的叹息:“建军啊,不是我不留你,是厂子实在撑不下去了。”



回到家,秋霞正在哄孩子,见他神色不对,忙问怎么回事。他沉默了一会儿,才低声说:“厂子没了,我得另找出路。”

秋霞皱了皱眉,试探着提议:“你立过一等功,组织上肯定不会不管你,要不找找老部队的领导?”



于建军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功是打仗时立的,不是拿来求人的。”

在他看来,军功章是无数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绝不能用来谋取个人利益。他常常回忆起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特别是副班长丁茂顺,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活着,已经是一种幸运。



他不能,也不应该利用这份荣誉来为自己谋取私利。

县城的工作机会不多,他不愿坐以待毙,便跟着村里的货车去拉石头。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爬上山坡,用铁锤砸开石块,再一担担挑到车上。烈日下,他的衣服被汗水浸透,肩膀被扁担磨出血痕,可他从不喊累。



随着时间推移,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困难,夫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秋霞无法理解于建军的固执,她认为在困难时期,寻求组织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而于建军的拒绝,在她看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自立不屈的灵魂

婚姻的破裂,如同晴天霹雳,将于建军的生活推向了更深的谷底。秋霞带着女儿离开后,家中只剩下于建军和患有残疾儿子相依为命。



儿子的病情需要持续的医疗和照顾,给已经陷入困境的于建军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

每天清晨,他都要早早起床,为儿子准备早餐,然后匆匆赶往工地或市场,开始一天的劳作。晚上回到家,他还要照顾儿子的起居,陪他聊天,给他讲故事。



他曾经在建筑工地上当过搬运工,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也在码头上当过装卸工,在寒风中搬运货物;他甚至尝试过拉石头,用最原始的体力劳动来换取微薄的收入。

这些工作虽然辛苦,但于建军从不抱怨,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坚韧和乐观。

1992年,果品加工厂复开的消息传来。于建军怀着希望回到工厂,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负责工厂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希望能为工厂的复苏贡献一份力量。



好景不长,由于行业整体不景气,工厂再次陷入困境,于建军再次遭遇下岗。

两次下岗,像两记重拳砸在于建军的身上,但他没有倒下。他把家里仅剩的几件旧家具搬到宁集市,租了个小摊位,开始摆摊卖些日用品——针线、纽扣、廉价的塑料玩具。



为了节省开支,他不得不带着儿子搬进了工厂的废弃宿舍。宿舍年久失修,墙壁斑驳,屋顶漏雨,冬冷夏热,条件极其艰苦。于建军却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给组织添麻烦。

就在他们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位曾经的战友突然造访,带来了食物和御寒的衣物。战友的到访,让于建军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也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战友的鼓励下,于建军开始尝试自主创业。他利用自己有限的积蓄,开办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就在养猪场刚刚起步的时候,猪价突然暴跌,于建军投入的资金血本无归。

养猪场失败后,于建军开始尝试摆摊卖馒头。虽然收入不高,但于建军却非常满足,他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自食其力的道路。



苦尽甘来

在摆摊卖馒头的日子里,于建军结识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女子——杜全芬。

杜全芬是当地一家企业的职工,她经常光顾于建军的摊位,买他的馒头。起初,只是被于建军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了解了于建军的经历和为人,被他高尚的品格所深深吸引。



她欣赏于建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军人本色,不向组织伸手,不给国家添麻烦的坚定信念。

当杜全芬向于建军表达爱意时,却遭到了婉拒。于建军深知自己目前的处境,他不想连累杜全芬,更不想让她承担照顾自己和儿子的责任。



杜全芬坚定地表示,愿意与于建军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共同承担照顾儿子的责任。

她的真诚和坚定,最终打动了于建军,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杜全芬的支持下,于建军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当于建军决定承包县广告公司时,杜全芬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甚至向亲朋好友借钱,帮助于建军筹集启动资金。她相信于建军的能力,更相信他的为人,她愿意与他共同创业,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随着广告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于建军的生活也逐渐改善。他不仅还清了创业初期的债务,还购置了新房,改善了居住条件。儿子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能够基本自理。



晚年,于建军获得了在县科协的稳定工作,生活安定。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经常受邀到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作报告,讲述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的人。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