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俄罗斯的空军在这场战争中可是没少出力,但也吃了不少苦头。据说,俄军已经损失了上百架战机,这数字听起来就让人咋舌。同时,俄军还进行了几十万架次的轰炸,把乌克兰炸得跟筛子似的,城市里到处都是废墟。

俄军战机损失:空中力量的硬伤

俄罗斯空军在这场战争中一开始可是信心满满,毕竟在开战前,他们的空中力量在数量和装备上都比乌克兰占优。可没成想,战争打到现在,俄军的战机损失却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痛点。根据各种公开信息和统计,俄军在冲突中损失了不少飞机,包括战斗机、攻击机、直升机,甚至还有一些运输机和侦察机。



早期的统计数据就挺吓人。比如乌克兰官方在2022年3月底,也就是战争刚打了一个多月的时候,宣称已经击落了俄军131架固定翼飞机和131架直升机,加起来就是262架。这数字虽然可能有水分,毕竟战争期间双方都会放大自己的战果,但就算打个折扣,俄军损失的飞机数量也不少。更别说战争已经打了两年多,这个数字肯定还在往上涨。

具体来说,俄军丢了不少主力机型。比如苏-25攻击机,这种飞机主要用来支援地面部队,低空飞行是它的特长,但也因此成了乌克兰防空火力的活靶子。还有苏-30和苏-35,这些是俄军的先进多用途战斗机,本来是用来抢夺制空权的,结果也没能幸免。

苏-34战斗轰炸机也损失了好几架,这种飞机能携带精确制导武器,按理说应该挺厉害,可实战中还是被打下来不少。至于直升机,像卡-52和米-8这样的型号,在战争初期尤其损失惨重,特别是在基辅附近的战斗中。



为啥俄军飞机掉得这么多?主要还是乌克兰的防空系统给力。别看乌克兰空军在开战时规模不大,但他们的防空网却没那么好突破。便携式防空导弹,比如“针”式(Igla)和西方援助的“毒刺”(Stinger),对低空飞行的俄军战机和直升机构成了大麻烦。这些家伙操作简单,扛在肩上就能打,特别适合打游击战。俄军飞行员稍微飞低一点,就得提心吊胆。

除了这些便携式武器,乌克兰还有更硬的家伙——S-300防空导弹系统。这种老式苏联装备虽然不算最先进,但对付高空目标还是有一套的。战争打到后来,西方还给乌克兰送来了更厉害的防空系统,比如“爱国者”(Patriot),这让俄军的高空轰炸也变得风险更大。

说到具体战例,战争初期基辅附近的安东诺夫机场争夺战就挺典型。俄军当时想用空降兵快速占领这个机场,结果乌克兰防空部队反应很快,用导弹和火炮把俄军的运输机和直升机打得七零八落,计划直接泡汤。这次失败让俄军意识到,乌克兰的防空能力可不是摆设。

这些损失对俄军的影响不小。首先是装备和人员的直接损失,一架战机掉下去,少说几千万美元没了,飞行员的培养成本更高。其次是战术上的被动,俄军本来想靠空中优势压着乌克兰打,可现在不得不小心翼翼,减少低空飞行,更多靠高空投弹。这么一来,轰炸的精度就差了,对地面部队的支援效果也打了折扣。更别提士气上的打击,飞行员们知道出去一趟可能回不来,心里压力得多大。



30万架次轰炸:乌克兰被炸成啥样了?

再说说俄军的轰炸,这场战争里,俄罗斯空军和导弹部队真是没闲着。从开战到现在,俄军发动了无数次空袭和轰炸,把乌克兰的城市和基础设施炸得面目全非。根据2023年9月的一份统计,俄军已经完成了超过22万架次的空袭,扔下了60万吨弹药。

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二战期间某些大规模战役的轰炸量了。而战争还在继续,到现在这个数字估计已经逼近甚至超过30万架次。

俄军的轰炸目标挺广,军事设施自然是首选,比如乌克兰的军营、指挥部、机场、弹药库这些地方,都被重点“照顾”。另外,基础设施也是重灾区,像铁路、桥梁、电站、油库这些,直接关系到乌克兰的后勤补给和经济命脉,俄军想着炸瘫它们,就能让乌克兰失去抵抗能力。不过,现实没那么简单,乌克兰人也不是吃素的,很多设施被分散隐藏,炸了也不一定全毁。



但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平民区的损失。因为情报不准或者武器精度不够,俄军的轰炸经常“误伤”居民楼、学校、医院这些地方。俄军用的大部分是巡航导弹和航空炸弹,早些时候还能用些精确制导的武器,可随着战争拖长,库存不够了,就开始大量用无制导的老式炸弹。这种炸弹落下来,炸哪算哪,平民伤亡自然少不了。

具体到城市,马里乌波尔绝对是轰炸的“重灾区”。2022年春天,俄军围困这座港口城市的时候,几乎是地毯式轰炸,炮弹和航空炸弹轮番上阵,整座城市被炸成了一片废墟。据估计,数万平民在这场围城战中丧生,幸存者也被迫撤离,留下一座空城。

哈尔科夫也好不到哪去,作为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它离俄罗斯边境近,成了俄军炮火和空袭的重点目标,市中心的建筑被炸得稀巴烂,当地人只能躲进地下室过日子。

基辅的情况稍微好点,毕竟是首都,乌克兰的防空力量在这儿最强。可即便如此,俄军还是时不时用导弹和无人机偷袭,居民区和关键设施也没能完全躲过。敖德萨、赫尔松、扎波罗热这些地方,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挨了炸,城市功能基本瘫痪。



轰炸带来的破坏还不止于表面。乌克兰的基础设施被炸得七零八落,电力系统首当其冲。俄军专门盯着电站和输电线路打,导致乌克兰很多地方断电断水,冬天的时候尤其难熬。交通网络也受了重创,铁路和公路被炸断,物资运输变得艰难。经济上更是雪上加霜,工厂停工,农业受影响,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都大幅下降。

更别提人道主义危机了。联合国数据显示,自开战以来,超过1000万乌克兰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好几百万跑到了波兰、德国这些国家当难民。留在国内的,也有不少人成了“内部流民”,只能靠救济过活。轰炸留下的废墟里,到处是失去亲人的人,心理创伤估计得几代人才能缓过来。

这场空战说明了啥?



俄军在空中下了这么大功夫,为啥还是没打出决定性优势?这事儿值得琢磨。按理说,俄罗斯的空军规模和装备水平甩乌克兰几条街,开战前不少人觉得乌克兰撑不了几天。可现实是,俄军虽然炸得凶,却没能在空中完全压住乌克兰,反而自己损失不小。

一个原因是乌克兰的防空网超乎预期。S-300加上西方援助的武器,硬是织了一张网,虽然拦不住所有轰炸,但至少让俄军付出代价。特别是战争打到后来,乌克兰还搞到了一些无人机,自己也能反过来炸俄罗斯的机场和后勤线,这让俄军的空中行动更头疼。

另一个原因是俄军自己的问题。他们的飞机不少是苏联老型号,维护状态也不咋样,实战中故障率不低。再加上飞行员训练不足,面对复杂战场环境时反应慢半拍,被打下来也不奇怪。而且,俄军的指挥协调好像也不太顺畅,空军和地面部队配合不好,有时候飞机出去一趟,连支援谁都搞不清。

轰炸的效果也得打个问号。乌克兰虽然被炸得够呛,但军队没垮,民心也没散。西方援助的武器源源不断送进来,乌克兰靠着分散战术和地下工事,硬是扛住了压力。反过来,俄军的战机越丢越多,轰炸的频率和力度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他们的资源也在慢慢耗尽。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场战争不光是军事上的较量。俄军轰炸乌克兰,固然造成了破坏,但也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一轮接一轮,能源出口受限,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而乌克兰这边,靠着援助和民间的抵抗意志,反而越打越顽强。这场仗的长期化,对双方都是考验,对全球格局的影响也越来越深。

俄乌战争打了这么久,俄军的战机损失和轰炸行动成了绕不开的话题。空中力量本来是俄罗斯的强项,可现在看来,既没压垮乌克兰,也让自己伤得不轻。乌克兰呢,被炸成这样还能坚持战斗,韧性真不是盖的。



这场冲突的结局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很清楚:战争没赢家。俄军丢了上百架战机,乌克兰被30万架次轰炸弄得满目疮痍,双方付出的代价都让人叹息。往大了说,这场仗还牵动了能源、粮食、国际关系,影响远超战场本身。未来会咋样?只能边看边想,但愿和平早点来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