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可靠信息来源,具体出处见文章末尾。
2025年4月7日,跳水世界杯圆满落幕。
中国跳水队以7金4银1铜的优异成绩载誉而归。
与此同时,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奥运三冠王全红婵的表现备受关注。
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她以4.95分之差惜败队友陈芋汐,摘得银牌。
这是她成年后首次参加国际大赛,“发育关”带来的挑战让她措手不及。
赛后,央视特别聚焦了全红婵此次比赛,并对她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教练团队也十分关心她的心理状态和比赛情况。
面对采访,全红婵坦言:“曾经的感觉可能找不到了。”
这番话让无数人感到心疼。
那么,她在比赛中的状态如何?
又是哪一环节导致了遗憾失分呢?
全红婵世界杯夺银,教练陈若琳直呼“哎呦”
随着跳水世界杯决赛落下帷幕,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
作为夺冠热门选手,全红婵最终摘银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
尽管整场比赛表现堪称完美,但4.95分的微小差距仍令人心生遗憾。
回顾比赛视频可以发现,问题主要出在第三跳。
当时,全红婵的动作出现了一丝偏差,这一失误也让场边的教练陈若琳忍不住发出一声“哎呦”。
对于外行观众来说,或许很难察觉到全红婵动作中的瑕疵。
但从溅起的小水花可以看出,她并未完全展现出标志性的“水花消失术”。
原因在于入水角度稍有偏移,从而影响了后续动作的完成度。
这一跳仅得到75.2分,比陈芋汐少了11.2分。
从整体得分来看,全红婵第一跳拿下84分,第二跳88分,第四跳79.2分,最后一跳88分。
虽然前几跳表现出色,但第三跳的低分拉低了总成绩。
对于运动员而言,每一跳都至关重要,任何细节上的失误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运动员们为每一次比赛倾尽全力,目标自然是争取奖牌甚至金牌。
这不仅是实力的证明,更是为国争光的荣耀。
因此,全红婵赛后采访时的一番话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大家都明白,她一路走来付出了多少汗水与努力。
3月28日是全红婵18岁的生日,这场采访也是她成年后的首次公开亮相。
镜头前的她显得格外成熟,坦然说道:“曾经的感觉可能找不到了。”
的确,13岁时的她在东京奥运会上横空出世,一举成名。
此后,她在全运会、锦标赛以及奥运会上屡创佳绩,不到18岁便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
然而,踏入18岁这个关键节点后,她开始以平常心看待成绩。
网友们则纷纷送上鼓励,有人感慨她曾经瘦小的身影令人怜惜,也有人表示不必永远追求第一,轻松享受运动即可。
那么,全红婵本人对此持何种态度呢?
3月26日,她连发18张照片,并配文“啰嗦了啰嗦了”。
照片中,有逛超市的场景,有戴着耳机自拍的画面,还有与队友一起搞怪的表情。
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她的心态依旧积极乐观。
舆论并未对她造成太大影响。
当看到自己失误的回放时,她只是微微一笑,显得云淡风轻。
颁奖仪式上,她由衷地为队友感到高兴。
毕竟,无论金牌还是银牌,都是中国队的荣誉。
她始终用笑容面对一切,认为微笑能传递快乐。
那么,为何全红婵会认为这次比赛结果在意料之中呢?
跳水运动员需克服“发育关”的重重考验
首先从比赛节奏来看,距离她上次参赛已经过去8个月。
这段时间里,她一直在训练,缺乏实战经验。
从熟悉的训练场地切换到正式赛场,难免会有些许不适应。
其次,跳水运动员必然要经历“发育关”。
随着年龄增长,身高和体重的变化直接影响技术发挥。
央视专门制作了视频,探讨全红婵正在面临的身体发育挑战。
既然央视提到了体重变化对动作的影响,那么教练团队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熟悉奥运会跳水项目的观众都知道,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全红婵成功夺得10米台双人及单人金牌。
但在巴黎奥运周期内,她早已面临发育关的考验。
从东京奥运会时的1.43米、66斤,到巴黎周期的长高7厘米、增重7公斤,这样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却对运动员产生了深远影响。
哪怕只长高1厘米,翻腾速度也会减慢,这对动作精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种变化在双人跳水中尤为不利,不仅影响同步性,还可能导致入水时间延迟。
不过,这是每个跳水运动员都要面对的难题。
好在掌敏洁和陈芋汐已经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为全红婵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了帮助全红婵突破瓶颈,教练组特意安排了奥运五冠王陈若琳担任她的指导教练。
陈若琳曾在北京奥运会至里约奥运会期间连续卫冕金牌,她的经验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透露,陈若琳为了保持最佳状态,每天只吃一顿饭,严格控制饮食。
此外,她还通过增加训练强度来维持肌肉和体能水平。
全红婵在赛后采访中提到,近期训练效果不佳。
陈若琳进一步解释说,身高和体重的变化使全红婵对某些高难度动作产生恐惧,比如207C。
这个动作需要完成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但由于体重增加,压水花变得异常困难。
为此,团队邀请了心理辅导师、营养师和体能师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全红婵也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目标,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多练一个小时。
如今,针对性训练体系更加完善,相信她一定能以科学方式迎接下一次挑战。
一周后的加拿大温莎站比赛将检验她的进步成果。
赛场之外,全红婵的家庭氛围依然温馨如初。
4月6日当天,关于她摘银的消息迅速传播,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声。
有人认为应该培养新人,称她已是“老将”。
更有一位记者被拍到一边摇头一边笑,这种行为引起网友不满。
然而,全红婵一家似乎并未受到外界舆论干扰。
当天,他们一家人分享了湛江特色木叶塔,纯手工制作而成。
父母和哥哥纷纷出镜,一边学习制作工艺,一边谈笑风生。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状态非常放松。
看到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越过越好,不禁让人倍感欣慰。
以前,他们住在大伯家的房子,父亲还曾被拍到去湛江看房。
不知现在是否已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无论如何,家庭生活显然比以往更加幸福美满。
总体而言,大家仍然十分关心全红婵的心理状态。
结语
当全红婵微笑着说出“曾经的感觉找不到了”,我们看到的不是天才的陨落,而是一名运动员直面成长的勇气。
正如那句话所说:“每一次比赛都是与自己的较量。”
这块银牌或许正是她蜕变为“战士全红婵”的起点。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或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2025-04-03——齐鲁壹点——面临更大的“发育关”挑战,18岁的全红婵将如何应对?
2025-04-08——上观新闻——当“发育关”撞上“水花消失术”,18岁的全红婵正在走陈芋汐曾走过的路
2025-04-07——极目新闻——全红婵连晒18张照片:啰嗦了,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