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2025 年 4 月 8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宣布,美伊两国将于 4 月 12 日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 “非常高层” 直接会谈,就核协议展开正式磋商。这是自 2018 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两国首次以官方身份进行的直接对话,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对伊政策从 “极限施压” 向 “软硬兼施” 的重大转向。
特朗普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将与伊朗直接打交道,这是一次重要机会。如果达成协议,对所有人都好;如果谈崩,伊朗将面临巨大危险。” 他特别强调,美国的核心目标是 “确保伊朗永远无法拥有核武器”,并暗示若谈判失败,军事选项 “完全在桌面上”。
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奇通过社交媒体证实会谈安排,称“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球在美国手中”。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会谈将由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与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阿里・沙姆哈尼直接对话,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布赛义德担任斡旋人。选择阿曼作为谈判地点,延续了该国在 2015 年伊核协议谈判中的 “秘密通道” 角色,其独特的地缘位置和与双方的传统友好关系为会谈提供了必要的信任基础。
今年 3 月,特朗普通过阿联酋的中间人向伊朗领导人发送了一封信,表达了他愿意进行谈判的意愿。尽管伊朗领导层表示愿意通过第三方与美国讨论可能的协议,但该提议遭到伊朗拒绝。几十年来,遏制伊朗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一直是美国及其盟友的一项关键外交政策目标。
2015年,时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与伊朗达成协议,根据该协议,伊朗将限制其核活动,并允许国际检查人员进入伊朗,以确保其设施仅用于民用目的,而不是用于武器生产。作为回报,伊朗将获得解除制裁的机会,因为制裁已经严重削弱了伊朗的经济。该协议由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英国共同签署。
然而,2016年,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了该协议,他在首次总统竞选期间曾对该协议提出强烈批评。此后几年,伊朗不断违反协议条款。国际原子能机构警告称,德黑兰已积累了大量浓缩铀库存,可用于制造核弹。
近几个月来,特朗普多次提出与伊朗谈判达成新协议的可能性,并威胁说,如果无法达成协议,他将采取军事行动。以色列认为,阻止其对手伊朗获得核武器是其长期安全的核心。据报道,以色列近几个月来一直在考虑打击伊朗的生产设施。
去年,以色列称其袭击了伊朗核设施,以报复伊朗先前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内塔尼亚胡在白宫发表讲话说:“我们和美国的共同目标是不让伊朗拥有核武器。“如果能够像在利比亚问题上所做的那样,通过全面的外交方式解决,我认为那将是一件好事。”
然而,技术层面的分歧依然显著。伊朗坚持 “铀浓缩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拒绝接受 “永久性限制”;美国则要求在协议中加入 “自动触发制裁” 条款,当伊朗违反任何条款时,制裁将在 72 小时内恢复。这种 “零容忍” 机制被伊朗视为 “新殖民条款”。
特朗普政府此次转向,既有国内政治考量 ——2026 年中期选举临近,需要展现外交成果;也受现实压力驱动: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持续袭击红海商船,美军在叙利亚的驻军面临火箭弹威胁,“极限施压” 已导致中东局势濒临失控。
美伊这对宿敌即将展开的,不仅是核协议的技术磋商,更是一场关于地区霸权、意识形态与国家命运的豪赌。历史将记住这个节点:2025 年 4 月,两个对抗了 46 年的国家,能否在制裁与导弹的间隙,找到一丝和解的可能?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