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春,宝山监狱里的一场充满温情的“心灵对话”正在上演。监狱以《解忧杂货店》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月为契机,民警化身“解忧爷爷”,通过书信形式为服刑罪犯解答生活困惑、疏导心理压力,今年新推出的部分信件回复,还借助AI进行情感分析与建议优化,让改造之路多了科技的味道。
从文学到现实
小说中解忧杂货店通过书信治愈迷茫者,与监狱教育改造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倾听心声、引导向善。民警团队以书中“认真对待每一封求助信”的态度为准则,打造高墙内的解忧“阳光驿站”。
【✉️ 一封信的旅程】
电影《解忧杂货店》片段
从监舍走廊的信箱出发
穿过三重岗哨与五米高墙
载着迷茫、困惑与期待
最终抵达心灵摆渡人的案头
这就是上海市宝山监狱持续8年的"解忧杂货店"——八年来,2735封手写书信,2735次跨越铁窗的对话,让肃冷的围墙内营造出温暖的心理矫治生态。
【时光邮筒里的救赎密码】
自2017年那个飘着细雨的春天开始,监区走廊的"解忧信箱"便成为罪犯特殊的心灵驿站。不同于传统矫治的固定模式,这个24小时待命的"树洞"以最原始的书信方式,让服刑罪犯在最脆弱的时刻找到出口倾诉。从改造压力到家庭牵绊,从法律困惑到新生规划,8年间累计化解危机事件47起,成功干预心理问题362人次,成为监管场所流动的"情绪减压阀"。
【笔尖上的心理诊疗室】
每封来信背后都有一支专业团队:
✦ 监狱高级矫治师构成"解忧智囊团"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进行"云问诊"
✦ 罪犯心理互助员结成"解忧联盟"
……通过"分级响应机制",普通咨询七个自然日内回信,紧急情况启动即时危机干预。泛黄信纸上不仅有工整的回复,更附有民警手绘的向日葵、励志书签等"心理彩蛋",让严肃的矫治工作充满人文温度。
【书信背后的救赎故事】
今年,一名服刑人员因与子女长期失联产生抑郁情绪,信中写道:“我这样的人配当父亲吗?”民警结合AI分析其自责情绪峰值,同时通过家访协调亲属录制鼓励视频,回信中孩子的手绘卡片上写道:“爸爸,我等你回家教我画画。”该犯深受感动,并自此积极参与改造,而后被监区评为“自律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