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项温暖的事业,需要爱心浇灌。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这条路上,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家庭的儿童、留守儿童、残疾青少年及生活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多艰难险阻,需要承受更多来自身体、心理、经济、世俗偏见等方面的压力。为给予这些群体更多关爱和资助,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做出许多努力,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

01

岂曰无助?与之偕行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曾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16万。曾经,家庭的经济困境总是束缚着一些农村孩子求学逐梦的脚步。为帮助生活困难家庭的高中毕业生轻装前行,奔赴求学之路的更高殿堂,该县在落实助学贷款政策方面下了许多细功夫。

“教育帮扶事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关系着下一代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履行好‘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蔚县教体局相关干部说,近年来,蔚县始终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应贷尽贷、应助尽助”的原则,不断优化贷款办理流程,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为提高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政策的知晓度,蔚县教育和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志愿下乡”和各高中开展“两节课”活动,广泛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相关政策。为做好助学贷款受理点规范化建设,确保设施完备、人员齐全、服务到位,该县采取“线上”续贷、“线下”首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精准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提升首贷办理效率,该县安排志愿者现场一对一指导首贷学生信息录入与修改、整理审核材料以及电子合同的签订等工作。同时,该县建立多个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QQ群,及时进行电话回访、还贷提醒,为学生及家长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避免学生出现征信问题。

温暖的力量需要接力传递。近年来,蔚县每年都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让学生服务学生。大学生志愿者不畏炎热酷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青春的力量。参加过2024年助学贷款服务的志愿者小周告诉笔者:“去年的暑假非常有意义,通过参与助学贷款志愿服务,更加感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教育帮扶工作中的良苦用心。”

“真是一次暖心的体验。本以为过程会很繁琐复杂,时间会很长,结果发现是我多虑了。工作人员十分耐心、热情,办理过程非常顺畅。”2024年暑期,蔚县西合营中学高中毕业生小胡在蔚县助学贷款中心办理完生源地助学贷款后感慨不已。

事实上,小胡之前的顾虑也是蔚县教体局一直关心的事。“好政策一定要温暖落地,千万不要在落实环节增加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这是蔚县对开展助学贷款等教育帮扶工作的一贯要求。蔚县相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着办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在助学贷款办理高峰期需要排队等候。2024年,针对这一情况,蔚县教体局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了一系列应对举措:指导各受理点按高考志愿填报时间进行分阶段、分批次办理相关业务;增加办理点服务窗口数量;创新实施精准服务模式,规范贷款流程,提升服务品质,切实解决了学生贷款办理难、办理时间长的问题。

“在未来的工作中,蔚县还将致力于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最短距离、最快时间’的办理流程,让学生在办理过程中感受到便捷和愉悦,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能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点亮人生。”蔚县教体局的相关领导表示。

02

岂曰无依?与之相拥

蔚县蔚州镇光明街北侧,一座3层灰白色综合楼的独立院落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常年不断。这里是蔚县99名特殊儿童共同的家——蔚县益海助学中心。

“在这里生活的孩子都是6周岁到15周岁的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蔚县益海助学中心主任孙秀梅介绍,该中心由华侨企业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个人捐资兴建,蔚县教育部门主管,蔚县民政局协管,从2019年开始吸纳第一批24人入住开始,一直为孩子们提供饮食起居、学业辅导、“亲子”陪伴、生病照料、人生启蒙等全方位的关爱,现已成为蔚县开展教育帮扶的重要一环。

晌午,走进益海助学中心一楼,阵阵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此时,小萱(化名)正和她的小伙伴在食堂里围桌就餐,有说有笑。

现在,12岁的小萱已经在这里拥有了很多朋友和亲人。6年前,小萱的父母离世,她自此开始在益海助学中心生活。那时,她经常掉眼泪。这些年,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当有人问起她在这里的生活时,她总是笑嘻嘻地回答:“好着呢!”


蔚县益海助学中心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

一句稚嫩、朴实的“好着呢”,言短情长,道出了这个“家”给予她的温暖。在与益海助学中心的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温暖一词在这里的具象化表达。有的孩子说,他生病手术时,一直有助学中心的家人陪伴,因生病落下功课时,助学中心还有老师专门帮助辅导;有的孩子说,这里的老师还会带着她们挑选衣服;有些低年级的孩子说,这里的“爱心妈妈”还会帮他们剪指甲、洗衣服。

“我觉得,助学也是教育帮扶的一部分,益海助学中心就是要让那些来自支离破碎家庭的孩子有家、有爱、有梦、有未来。”孙秀梅说,考虑到这些孩子的特殊情况,该中心非常注重营造温馨气氛,经常借助元宵节、填仓节、端午节等节日组织师生一起过节,适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时常通过种植蔬菜、“小太阳”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组织开展畅游植物园等周末活动,开设声乐合唱、绘画等课程,全面开发学生潜能。

除格外关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生活学习外,蔚县还为留守儿童打造了爱的港湾——益海儿童关爱中心。留守儿童入住后,该中心会通过“大手拉小手”爱心结对活动,开展思想交流、心理疏导,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给孩子们安排了语言艺术、手工艺术、探究性数学等素养课程,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设立“小候鸟图书角”,组织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阳光心语室”、家访活动增强家校共育合力,关爱中心通过“阳光心语室”,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视频连线,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得益于益海助学中心和益海儿童关爱中心无微不至的关照,这些孩子对生活更有信心,学习动力更足。2024年,由益海助学中心升学到县城一中就读的6名孩子全部被大学录取,参加中考的4名孩子顺利升入高中、6名孩子被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烹饪专业录取。在益海儿童关爱中心,曾经多名进校时的 “问题学生”如今已转变为优等生。

03

岂曰无期?与之星途

“谁说残疾儿童没有前途?”每逢夜深人静之时,这个声音都会在蔚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国华的心底回荡。

蔚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为残疾青少年照亮前行之路的灯塔。目前,学校里有164名学生,有的是先天聋哑,有的存在智力障碍,还有些是自闭症患者。

“特教里的孩子身体都有问题,他们是无辜的,也是无助的。他们需要爱,更需要教育。”张国华说,让残疾青少年成长、成才是特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帮扶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面对残疾儿童,蔚县特殊教育学校将培养学生自信、自立作为工作重点,在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持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活动,为残疾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医疗支撑。目前,该校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了中医理论培训、康复理疗实训等活动。同时,该校还通过农业实践基地、泥塑课程、日常生活能力养成等内容,全面培养孩子劳动技能、自理能力。

张国华认为,要做好特殊教育,每一位老师需付出更多的爱,要让教育更有温度。对于那些在无声、黑暗、自闭世界中挣扎的花朵来说,每一缕爱的阳光都可能转化为他们凌寒绽放的力量。张国华还记得,2022年刚到特教学校任职时,16岁的小魏一直在地上爬来爬去,他患有智力障碍,小时候摔过几次跟头就再也不敢站起来了。为了给足他安全感,康复老师跪下来,让他用手去扒着老师的肩膀,一点一点地走。还不断地鼓励他“别怕,就这样,别怕!站起来!站起来!”后来,小魏真的站起来了,现在已经可以正常走路了。

蔚县特殊教育学校面对的不仅有需要进校治愈的孩子,还有需要送教上门的孩子。这几年,该校的老师们长期奔赴在下乡入户的路上,对一些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校上学的适龄青少年一对一提供送教上门,让教育之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星空。

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导的2022年残健融合春节文艺晚会上,有一幅“虎年生肖图”惊艳亮相,并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推荐下作为新春礼物走出了国门。这幅画就出自蔚县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学生小轩之手。小轩对画画情有独钟,特殊教育学校因材施教,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科学指导,让他在画作的世界中找到了情感出口,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目前,他已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年,蔚县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生通过蔚县特教这座桥梁走上了人生的坦途。聋哑学生李晓雪、马晓敏参演的手语舞《星星你好》登上了残奥会开幕式,两人也都考上了长春大学,学生赵晓雷考上了黑龙江绥化学院,学生耿立斌考上了泰山医学院,学生刘霞考上了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类似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

(采编中心 王万亮)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7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