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官窑烧制技艺重光 ,三千载青瓷古韵新章

——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世界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李邦强



扉页——

李邦强用半生坚守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从破解明代官窑密码到推动非遗全球化,他不仅让沉睡的文明重焕光彩,更以创新赋予传统工艺时代新的生命力。正如他所言:“青瓷是历史的镜子,更是未来的种子。”在守正创新的路上,李邦强仍在续写着龙泉青瓷的传奇篇章。

正文——

窑火重燃映古韵青瓷新釉绽华章

李邦强出生于龙泉青瓷世家,家族三代以青瓷技艺为立身之本。祖父辈在龙泉八都镇古窑旁支起了柴窑,以传统“馒头窑”烧制青瓷闻名乡里,窑火映照的青烟中,釉色在烈焰中演绎出的千变万化,成为烙印在他血脉之中的童年记忆。父亲李佰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营龙泉瓷器工厂厂长,龙泉青瓷恢复生产的首批技术骨干,常将他带至瓷厂观摩拉坯、修坯、施釉的完整工序。年幼的他,总爱趴在窑炉边,凝视釉料在1280℃高温中演绎的“窑变”奇观——青如玉的梅子青釉在还原焰中流转,时而泛起天青色的涟漪,时而凝结出粉青的月华,这些釉色变幻的奥秘,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少年探索的目光。

1980年,李邦强考入了浙江省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在系统研习传统制瓷技艺的岁月里,李邦强在《龙泉县志》泛黄的纸页间发现了更宏大的历史图景。他常在图书馆待至闭馆,指尖抚过《大明会典》中“处州岁贡龙泉青瓷八千件”的记载,在残缺的碑帖拓片中拼凑出明代官窑的吉光片羽。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驱使着他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龙泉四十余处古窑遗址,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瓷片标本。某次在道太乡深山中,他偶然发现了一片带有“洪武年制”标识的瓷片,釉面呈现的“翠青如玉”质感与宋代梅子青的冷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成为了他叩问明代官窑工艺之谜的起点。







1983年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李邦强在龙泉瓷厂与青瓷研究所的淬炼中不断精进技艺。1987年参与恢复失传千年的“冰裂纹”技艺时,他常连续七十二小时守候在窑旁,用温度记录仪捕捉0.5℃的温差变化,发现釉料在冷却过程中形成了“金丝铁线”的临界点。这项突破性成果,不仅重现了宋代哥窑的玄妙,更为他日后破解明代官窑密码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基。1996年国企改制浪潮中,他与岳父陈坛根一起创立了龙泉古窑瓷厂,提出“以古法铸新魂”的复兴理念,在传统龙窑旁架起了现代梭式窑,将传统柴烧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2006年大窑枫洞岩窑址的考古发现,犹如一记惊雷震撼了业界。当五爪龙纹大罐的残片重见天日,证实了龙泉窑作为明代官窑的历史地位,李邦强却陷入了更深沉的思索——为何明代青瓷釉色更趋玉质温润?其胎釉配方与宋代究竟有何本质差异?为解开这个跨越六百年的谜题,他带领着团队开启了长达十二年的科研征程。他们踏遍了龙泉大窑古窑址发现与古瓷片成分相吻合的稀有瓷土;与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解析釉料分子结构;历经327次的配方试验,最终在2010年成功复原了明代官窑青瓷烧制技艺。这项突破性成果被列入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在故宫博物院“明代官窑瓷器特展”中引发了轰动。

如今漫步于龙泉古窑瓷厂,可见李邦强团队复烧的明代官窑瓷器:梅瓶的“天青积雨釉”流淌着雨过初霁的诗意,玉壶春瓶的“翠青釉”凝结着和田玉的莹润,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数“五爪龙纹大罐”——器型端庄如泰山,釉色澄澈似琉璃,龙鳞在特定光线下竟折射出七彩晕染,完美地复现了文献记载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皇家气象。这些凝聚着古今智慧的瓷器,不仅让失传的明代官窑技艺重焕生机,更在G20杭州峰会、APEC会议等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成为讲述中国陶瓷故事的当代主角。







失传六百年明代宫廷烧制青瓷技艺重现

2008年深秋,当李邦强站在龙泉大窑枫洞岩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凝视着刚出土的明代官窑瓷片时,那些泛着幽蓝光泽的残片在他眼中,不仅是历史遗珍,更像是一道跨越六百年的时空密码。正是凭着这份对古陶瓷的执着,促使他与浙江大学材料化工学院周少华教授团队携手,正式启动了“明代官窑工艺恢复”这项注定被载入陶瓷史册的科研工程。

面对史料匮乏如荒漠、配方失传似谜团的困境,这支由考古学家、材料学家与传统匠人组成的跨界团队,选择以科学利器叩开历史之门。在浙江大学材料分析实验室里,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幽蓝光线穿透千年时光,将瓷片粉碎后的微末样本映射成精确的数据图谱——胎体中氧化铁含量精确至0.3%,釉料里析出的锆元素与当地特有的紫金土形成独特配比。周少华教授抚摸着实验报告上的曲线图,恍若触摸到了明代匠人的智慧:“这些数据证明,明代官窑青瓷的胎釉体系已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框架,与宋代追求自然天成的配方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配方破译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寻找与古法契合的瓷土矿,李邦强带领着团队开启了一场现代版的“寻宝之旅”。他们穿梭于龙泉群峰之间,足迹遍布30余处隐秘矿脉。在海拔800米的南乡悬崖,当勘探队员用钢钎撬开覆盖岩层,露出雪白如玉的高岭土时,李邦强抚摸着矿脉断面,忽然想起古籍中“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记载——这抹纯净的白色,恰似明代官窑工匠眼中追寻的至臻境界。卡车轮胎在崎岖山路上磨出深深的沟壑,恰如时光在追寻者身上刻下的勋章,他戏称:“每道车辙都是与历史对话的印记。”

这场持续了十二载的科技考古之旅,不仅让失传的明代官窑青瓷重焕生机,更开创了传统工艺现代复兴的新范式。当故宫博物院专家见到复刻的洪武缠枝莲纹大碗时,惊叹其釉里红发色“艳而不俗,沉而不闷”,与传世品达到了肉眼难辨的相似度。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李邦强团队创作的《三潭印月壶》作为国礼,惊艳世界,其器型之精准、釉色之温润,印证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正如希腊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复刻品所昭示的:这些穿越时空的瓷器,既是古老文明的当代回响,更是人类智慧的永恒对话。

“雨过天青”承古意枫洞岩火启新元

在龙泉青瓷的千年窑火中,李邦强以匠心为笔,书写着传统技艺的当代传奇。当复烧明代官窑青瓷的难题被攻克,这位深耕青瓷领域三十余载的非遗传承人,并未沉醉于复刻古物的荣光之中。他以宋代官窑“雨过天青”的意境为灵感源泉,在实验室中反复调试釉料配比,历经数百次的窑火淬炼,终使“粉青釉”呈现出凝脂般的玉石光泽——釉面流转间,既有宋代美学的含蓄雅致参数图片),又暗含现代科学的精准把控。2016年,他以西湖十景为蓝本设计的《三潭印月壶》惊艳G20峰会,跳刀技法在壶身勾勒的涟漪纹,将三潭印月的月影倒影凝固为永恒的艺术,这件承载着东方哲学的器物被国际友人誉为“指尖上的中国哲学”,其釉色之美,更令法国吉美博物馆策展人赞叹“东方釉料中藏着星辰大海的奥秘”。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邦强构建的传承体系犹如三维立体的文化根系。在学术维度,他与清华美院共建的青瓷实验室成为传统工艺现代转型的试验田,“明代官窑研修班”培养的年轻学者,将古法烧制与材料科学深度融合;在技艺传承层面,23名高级技师组成的“青瓷匠人方阵”中,弟子李丰创作的《荷叶盖罐》以荷叶舒展的天然肌理入器,被浙江大学永久收藏,成为当代青瓷美学的典范;而数字化保护的创举更开了先河,3000余件古瓷三维模型的数据库,如同为龙泉青瓷铸造了穿越时空的基因库,让残损的瓷片在虚拟世界中重获新生。

文明的对话,在他手中升华为艺术的共鸣。2017年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展厅里,明代官窑瓷器在镁光灯下流转着跨越时空的东方神韵。面对西方观众惊叹的目光,李邦强以流利英文解密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奥秘:从龙窑柴烧时火焰轨迹与釉色变化的微妙关系,到海上丝绸之路瓷器贸易如何承载着东方智慧远航。这场文化解码,让卢浮宫策展人感慨道:“这些器物证明,中国工匠早在七百年前就掌握了材料科学的密码。”此后,他的作品频繁亮相国际艺术展,2023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青瓷交响》系列作品,以瓷土与金属的跨界融合,再次引发了东西方艺术界的深度对话。

在龙泉青瓷宝剑大师园的规划蓝图中,李邦强勾勒出传统工艺的生态图谱。占地526亩的园区内,柴窑的松烟袅袅与3D打印机的精密运作相映成趣:传统技艺保护区里,老匠人用古法烧制青瓷的火候经验被编撰成册;现代创新工坊中,数字建模技术正在重构青瓷的造型语言;“一带一路”青瓷研究院的成立,让景德镇青花与龙泉青瓷在此碰撞出新的艺术可能性。文旅融合基地的青瓷研学线路,每年吸引了十万余名访客,他们在体验拉坯技艺时,指尖触摸的不仅是温润的瓷土,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这座集生产、研究、展示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正成为传统工艺现代转型的鲜活样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