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央特科而言,侦察敌情、搜集各种战略情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保卫党的领导机关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但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士气,也有必要采取武力手段,以镇压革命队伍中的叛徒和敌人营垒中的首恶分子。



1931 年夏,在潘汉年接替陈赓主管二科工作后不久,中央保卫机关把一项重要而具体的战斗任务交给了他。

那时,上海的革命力量因顾顺章的叛变,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面。虽然由于钱壮飞的及时通报和周恩来的沉着应战,中共党的组织避免了一次大灾难,

但顾顺章毕竟是中央保卫部门的核心人物之一,而且工作多年,他不仅掌握中共一整套秘密工作方法,也十分熟识许多党中央的头面人物。

潘汉年

在他叛变后的最初一段时间,中共在上海及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机关受到了不小的损失。敌特机关和反动军警因暂时得手,一时间气焰十分嚣张,给革命队伍带来了不利影响。

有鉴于此,中央保卫机关决定在短期内物色对象,寻找战机,组织一次突击行动,镇压一名首恶分子,

以显示革命力量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在进行着有效的斗争,借此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士气,为组织新的情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这个任务下达之后,首先要求二科进行调查、侦察和选择合适的镇压对象,并协同以"红队"为主干的三科,一起制定行动方案。

上海的反动分子多如牛毛,但寻觅一名首恶者加以镇压,而且能够起到威慑敌胆、灭敌人的威风、长自己志气作用的,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加之潘汉年刚进特科不久,对敌情掌握不多,一时心中无数,他把刘鼎找来,一起商量此事。刘鼎是中央保卫部门的骨干成员。

刘鼎

当时,他的身份尚未暴露,在陈赓、李克农等人撤离上海后,他和他爱人吴先清继续留下来坚持工作。

潘汉年将中央保卫机关的决定和领导的有关意图向刘鼎作了传达,刘鼎也将上海租界巡捕房内一些警探头目作了一般性的介绍,

至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比如日常行止、生活习惯、住处等等,都不是十分清楚,而且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查明。

这样,他们初步决定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及淞沪警备司令部等机构中选定镇压对象,并立即开始分头调查。

事有凑巧。有一天,刘鼎经过南京路上的一家照相馆门前,看到橱窗里陈列着的一些照片,

其中警务司橱窗里陈列着一张淞沪警备司令部人员合影的照片。警备司令部督察长王斌在列。

刘鼎对王斌其人有一定的了解:此人是中共的死对头,过去国民党当局要在租界上逮捕共产党或破坏革命组织,都是通过王斌向租界巡捕房政治部交涉;

捕获之后,也由王斌负责办理引渡手续。对这个坚决反共的国民党头面人物予以镇压,就可收到杀一做百的作用。刘鼎向潘汉年建议:就拿王斌开刀。

潘汉年对刘鼎的分析表示赞同,并将这一意见拿到中央保卫机关总部加以讨论,经过研究,总部对此表示认可,

并决定由康生担任此次突击任务的总指挥,由潘汉年主管的二科负责查明王斌的具体地址、每天的行动规律以及他的照片,为执行人员提供准确的情报资料。

这是一场短兵相交的特殊战斗!这对于刚刚走出文坛的潘汉年来说,不仅要他参与其间,还要亲临前线,直接指挥,其难度之大,是不言而明的。

但潘汉年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加之多年地下工作的经验,凭他的智慧,甚至可以说他在隐蔽战线上的天赋才干,他很快拟定了以下的行动步骤:

一、派人去照相馆,冒充警备司令部人员,以同人需要留作纪念为借口,要求照相馆加印那张有王斌在内的照片若干张,派去的人务必落落大方,不露马脚。

二、通过社会关系,找到与王斌熟悉的人核对王的照片,务必做到准确无误。三、查明王斌的居住地址,出入路线及他每天必去的几个场所。

在上述三个行动步骤中,第一个很快顺利完成了。因为照相馆是要做生意的。当来人向该店老板说明来意之后,他毫不怀疑地一口答允,加印的照片也很快拿到了手。

至于第二,三两个步骤,因为情报系统中无人能提供王斌及其社会关系的任何情况,这就令潘汉年大伤脑筋。

潘汉年煞费苦心,找来上海市的电话簿,仔细地翻阅查看,根本就没有王斌这个名字。因为那时上海电话用户登记时不用真姓实名,仅用"某宅"、"某公馆"等字样,

如姓王的电话用户,电话簿上都用"王宅"、"王公馆"对外,且有几百户之多,这就使潘汉年根本无法通过电话簿来找到王斌家的电话号码。

不过,潘汉年是不会放过任何线索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条查禁什么书刊的新闻,如果是别人,或者粗心一点的话,那上海滩上这种司空见惯的新闻就会白驹过隙,忽而已逝。

但他马上联想到几年前,他在主编《幻洲》杂志时曾与光华书局的经理张静庐、沈松泉两位先生相识,

并听他们说起为疏通官方撤销某些查禁发行的书刊,一些书店的经理普多次联合宴请警备司令部和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有关人员。

王斌是督察长,张、沈两位先生或许与他打过交道,知道他的一些情况。

果然不出潘汉年所料,张静庐、沈松泉两人不仅认识王斌,张的记事本上,还有王的住址、电话号码,

张还知道此人早出晚归,每天下班后,晚上常去法租界一家妓院与他相好聚会,并借此机会与他的党徒、密探接洽工作,纳贿受赂。

有了王斌的第一手线索,潘汉年立即布置执行镇压任务的人员侦察王每天的出入路线。

不久,侦察人员发现王乘坐的"黄包车"①,不是经过原来了解的那个弄堂,而走另外一条弄堂,怀疑是否有误。

得知上述情况,对上海里弄街道十分熟悉的潘汉年立即判断:王斌住宅的门牌号码没有错,但他走的是后门。

因为当时上海很多人家的住宅前后门都跨两个弄堂,一般不常用前门,尤其是有自备包车的人家,利用后门的厨房可以放车子,从后门进出更为方便。

为了慎重起见,潘汉年还作了进一步的核实,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侦察任务完成后,接下来就要具体选择执行的时间和具体地点了。

根据王斌的出入路线,选择在王斌进出的里弄口不合适,因为那儿是法租界的腹地,四周有不少岗亭,

且只有一条狭窄的马路,马路上行人平日又不多,事发后容易暴露目标,难以迅速隐蔽和退却。而王斌每天乘车必经之地的龙门路,却是执行任务的理想场所。

这里南通法租界的长浜路,北连公共租界的西藏路,街道窄而短,平日来往的行人、车辆很多,经常拥挤不堪。

执行人员容易埋伏,得手后又易于混人人群迅速撤退全部执行计划可谓慎重周密,天衣无缝。

一天中午,在龙门路热闹而拥挤的街道上,一辆装饰考究的"黄包车"正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车上坐着的正是"大块头"王斌。突然,从街道一侧的小弄堂内跳出一个人来,

只见他手持短枪,飞身一跃,从后面攀住这辆"黄包车"的后沿,举枪对准王斌的头部,"砰"的一声,王斌当即毙命。

在一片混乱之中,执行任务的"红队"队员,从容地撤离了现场。这惊险的一幕,仅在几秒钟之内便结束了。但对敌人却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王斌被镇压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上海租界巡捕房的华探、淞沪警备司令部一些反共分子,以及国民党特务、中共党内的叛徒受到了一次震慑,其反共活动也有所收敛。

顾顺章叛变之后,曾夸下海口:他是中共中央保卫机关的首脑人物,不仅有把握动员一些重要干部到南京自首,还可以破坏中央核心领导机关,

虽然不能一网打尽,也要使上海和其他几个重要城市的中共组织土崩瓦解。公开镇压王斌,证明中央特科仍有极强的战斗力,也使顾顺章的吹嘘不攻自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