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融,春意浓,正是植绿时。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加快生态环境治理,纵深推进美丽新疆建设”任务时,专门提到“造林120万亩”,充分彰显了新疆上下一茬接着一茬种,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增厚绿色家底的坚定决心。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一代一代干下去。放眼天山南北,从阿克苏地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到塔城地区老风口造林绿化工程,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东山绿化工程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我们定能绘出美丽新疆的更新画卷。

  《今日新疆》2025年第7期以保护古树名木为主题,精心策划推出《守望古木春秋》《天山南北古木迎春》封面报道系列文章,邀您一同走进这古树名木的世界,探寻它们扎根岁月的故事。

守望古木春秋



温宿县天山神木园古树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三山两盆的雄浑地貌孕育出新疆古树名木的万千气象。它们历经世纪风雨,依旧苍翠擎天,如青铜雕塑刺破苍穹,年轮里深嵌着丝绸之路的生态密码。这些绿色史册不仅记录着西北边疆的生态变迁,更以活态形式守护着三山两盆,成为无可替代的自然遗产、不可复制的“绿色国宝”。

天山南北 古木迎春



天山天池景区船坞的“定海神针”——白榆。李梦阳/摄

  天山南北,古木迎春。散布山水间的古树名木,以年轮为光阴作证,被称作“绿色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它不仅仅是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展现,更是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承载。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保护工作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国之大者”。2025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古树名木迎来了依法保护的春天。

千年胡杨的精神密码



树龄约1440年的胡杨树。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不到沙雅,不识胡杨之雄奇,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春分刚过,沙雅县沙雅镇友好社区康养小镇景区里,一棵遒劲的胡杨树枝丫零星点缀着几点嫩芽,待到4月下旬,便会有褐色的花探出枝头。这棵被称为“千年胡杨王”的古树,高17.5米、胸围7.6米、胸径2.419米,经最新测算,树龄约1440年,2009年摘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树龄最长的胡杨树”桂冠,粗壮的树干、褶皱的纹理、茂密的枝丫无一不在诉说岁月葱葱。

野苹果树王的古今传奇



树龄600岁的野生苹果树。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萨哈野果林景区位于伊犁河谷东端,犹如一块镶嵌在新源县阿吾勒山上的明珠。每逢春季,走进这里,层峦起伏的绿野上棵棵果树点缀点点白光,万亩野苹果花竞相绽放,宛若梦境。秋季再来到这里,你会看到乒乓球大小的野苹果压弯枝条,果香弥漫山谷......这里便是亚洲面积最大的野苹果林。在这片果林中,一株屹立在海拔1900多米陡峭山腰上的野苹果树吸引着游人目光。这是一株超过600岁的野苹果树,它用苍翠的身姿展示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这棵新疆珍贵的一级古树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镌刻着生态、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大自然孕育了众多珍贵的古树名木,它们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记录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是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古树名木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受到一定影响。《条例》的实施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遵循,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新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将进一步迈向规范化、法治化和长效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