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邱延波

怜猫之心人皆有,生态之痛谁人知?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4月5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院举行的一场分享讲解活动中,小小志愿者讲解“流浪猫生态危害”被大量投诉。

4月6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官方账号发布活动有关情况的说明:小小志愿者是一名初二年级学生,当天作了主题为“从我做起,认识并及时上报你身边的外来种”的研究分享。本次分享的主要内容是警惕入侵物种的危害,但受青少年研究视野及表达能力所限,在“科学辨识外来种与入侵物种”方面存在一些不严谨描述。博物院呼吁大众呵护青少年的研究热情,包容他们对不同科学观点的引述和探讨。

一、流浪猫是不是入侵物种?

小小志愿者的说法虽然不“严谨”,但有一定的依据。

家猫(Felis catus)源自中东,9500年前被人类驯化,辗转全球。在中国,本土分布的荒漠猫、豹猫等野生猫科动物与家猫存在基因隔离,因此家猫属于外来物种。

流浪猫繁殖力惊人,一对未绝育的猫咪,三年可繁衍上百后代。再看生态影响,数据触目惊心:单只流浪猫年均猎杀182只小型动物,捕食效率远超豹子、鹰隼等顶级掠食者。


2013年《自然·通讯》的一篇论文显示,美国的流浪猫每年可以杀死14至37亿只鸟类,以及69至207亿只哺乳类动物。它们在过去500年里已经造成了63个物种灭绝。

2021年,南京大学李忠秋团队于发布于《生物保护》期刊的论文《中国散养猫和流浪猫对野生动物的捕食影响》预测,中国流浪猫年捕杀27-55亿只鸟类。

由此可见,是否把流浪猫定性为入侵物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流浪猫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二、流浪猫是生态杀手还是替罪羊?

如果说流浪猫对生态造成了影响,那也是人类失责的投影。

猫不会自己漂洋过海,它们是被人类带入新大陆的。遗弃、放纵繁殖、随意投喂,流浪猫的泛滥,根源在人。


浙江自然博物院声明中提到“小小志愿者”不严谨的表达,可这恰恰暴露了更大的问题:公众对生态议题的认知模糊,管理者的引导缺位。流浪猫猎杀鸟类,罪在猫爪吗?不,是人的漠视让它们流落街头,化身杀手。

流浪猫的争议背后,是人在操盘。把流浪猫推上入侵物种的审判台,不过是人类为自己开脱的障眼法。

流浪猫是生态杀手,更是人类掩盖自身责任的替罪羊。

三、给流浪猫绝育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不少爱猫人士认为,要解决流浪猫产生的问题,需要采取TNR(抓捕-绝育-放归)措施。

TNR被奉为流浪猫管理的“人道方案”,听起来温馨感人。抓来绝育,再放归街头,数量看似可控。可真相呢?研究显示,绝育后的流浪猫依然捕猎,生态破坏并未止步。一只绝育猫,年均仍能杀死上百只小型动物。放归等于放虎归山,威胁依旧。更糟的是,TNR依赖志愿者,资金有限,覆盖率低。仅靠善心,很难撑起生态保护的大厦。


反观日本,部分地区立法禁喂流浪猫,违者罚款,猫口锐减。本土鸟类种群随之回升。这才是釜底抽薪。TNR不过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新思维、新手段,才是出路。争执,救不了生态,铁腕才能拨乱反正。

四、流浪猫之争,折射人性与自然的双重困境

流浪猫的命运,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缩影。

爱猫者投食喂养,视其为无辜生命;生态派挥舞数据,斥其为入侵杀手。两派针锋相对,谁对谁错?都不全对。爱猫者的善心,助长了种群失控;生态派的冷酷,忽视了人性的温度。流浪猫夹在中间,成了人性矛盾的替罪羊。更大的困境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网络已经千疮百孔,人类却还在争论谁该为破碎的拼图负责。


这不是猫的战争,而是人的抉择。

这场关于流浪猫的争论,应该超越物种界限,成为检验现代文明能否在理性与感性间找到平衡点的试金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