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房山区,一场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生态治理的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房山区生态环境局以一系列创新举措与务实行动,生动诠释“以为民之志走好群众路线”,坚定守护着一方绿水青山。
“微”听民意回应群众诉求
“以为民之志走好群众路线”,这是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米忠诚对全体干部的工作要求,也是房山区生态环保人始终践行的庄严承诺。
生态治理工作千头万绪,为确保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取得实效,2024年以来,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四下基层”“双报到”工作机制。他们走进大街小巷、企业车间,先后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下沉帮扶100余次;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指导科研课题21项。在党组成员的示范带动下,全局党员干部深入纷纷深入基层一线,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我先后加入十几个小区微信群,在办理诉求过程中与很多信访群众都成了朋友,这对我来说是无比珍贵的荣誉。”房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张雷介绍。
环境信访问题关乎群众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改善,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诉求办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通过在重点区域、村庄、社区公布执法人员手机号和微信号,执法人员主动融入业主群,搭建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微”听民意,“群”解民忧。这种贴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群众高度认可。
柔性执法助企绿色发展
“真是太感谢了。我们以后一定强化环境管理,严守生态底线。”房山区某企业负责人手拿着“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感受到了执法的温度。
原来,上述企业初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且及时整改,房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秉持人性化执法理念,决定不予行政处罚,并给予行政指导,助力企业强化管理。
房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梁新表示:“企业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角,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简单地一罚了之,虽能暂时遏制生态环境损害,却可能挫伤企业发展信心。”基于此,房山区推行“包容审慎”执法监管模式。
2024年,房山区对非故意且未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行为依法全面落实轻微不罚举措。截至目前,共不予处罚立案达56起,免罚金额共计394.7万元。以“柔性执法”的巧劲,释放出保障企业发展的“刚性力量”,为企业绿色成长保驾护航。
房山区不仅执法有温度,服务也不断创新。建设推行“无感式”远程执法体系,落实“一码检查”,强化“掌上执法”应用。借助视频监控的实时监测、在线数据的动态分析、无人机的全域巡查,以及用电用能数据的精准捕捉,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现场监管网络。据统计,2024年以来,非现场检查占比达50%,逐步减小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规范行政检查行为。
在优化审批服务方面,房山区构建起与重点园区、重点部门、建设单位紧密相连的“三联动”机制,为重点项目提供一对一帮扶。2024年以来,共办结建设项目70个、核发排污许可证企业428家,审批服务提档升级,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智慧监管推进精准治污
在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监控中心,200英寸大屏幕上各项监测数值实时更新,直观展示着房山区的环境“健康状况”。
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监测站站长刘辉介绍:“如今,新科技、大数据成为生态治污的得力助手,为环境治理精准研判与高效互联提供了有力支撑,让环境问题无所遁形。”
近年来,房山区以“一屏总管”为目标,全力构建智能监管体系。整合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平台、排污许可证管理平台、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平台、北京市施工扬尘视频监控平台等多个平台,以及24个“一乡镇(街道)一站”标准化空气自动监测站、550个微型大气自动监测站、92个粗颗粒物监测点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强化数据集成,提升环境治理精度。
这一严密的监测网络形成全量数据库,具备全时全域智能监管能力,能精准发现污染线索。2024年以来,借助重型柴油车监控、企业用电监控、工地扬尘监控等手段,精准处理251例重型柴油车违规行为、41起企业用电异常情况、161处扬尘污染点和25起VOCs异常问题,实现对各类污染问题的精准打击。
为填补固定监测盲区,房山区发挥巡航技术优势,打造移动巡航“侦察兵”。2024年以来,聚焦燕山地区、重点园区及全区重点VOCs排放企业开展走航监测,通过挥发性有机物的秒级监测和高精度走航地图,实时定位跟踪污染源,为环境安全和应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