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月份,一则冲突成为了当时网友们眼中的“大新闻”:
江苏常州警方接到报警,称有人当街行凶。
警方赶到后发现,一个大妈手持铁棍,朝着自己30岁的女儿不断打去。
即便女儿已经遍体鳞伤,不断逃开,母亲也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铁棍。
在警方的阻止之下,大妈还是未曾停下,近乎将手中的棍子抡出了火星子,并表示“我打的我自己女儿,怎么了?”
“她30岁了还没嫁人,混的稀撇”等等语言,不光令在场民警感到无语,更是让看到这则新闻的网友们感到大跌眼镜:
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会有母亲会将自己女儿的人生价值与其婚姻状况联系起来?
价值观冲突的导火索
毫无疑问这个家庭内部存在价值观偏差。
冲突爆发之后,人们了解到,这位母亲之所以如此“愤怒”;
一方面是因为在其看来,女儿不嫁人,自己就收不到彩礼,在经济上没有收益,在面子上也过不去;
另一方面是因为女儿在28岁遭遇失业后,始终未曾找到合适的工作,进而也不能有收入供养她的弟弟。
在最基础层面上,母女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源于观念冲突和代沟,更涉及到基本认知的出入。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施暴母亲固守“具体运算阶段”的具象化思维模式,将婚姻等同于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尺。
而女儿作为完成“形式运算阶段”的现代个体,已具备抽象价值判断能力。这种认知层级的差异导致对“人生价值”的判定产生根本分歧。
认知差异导致的代际鸿沟
从家庭心理学研究视角来看,家庭期望(Family expectations)往往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个案例当中,母亲对女儿的婚姻状况抱有极高的期望,认为女儿未婚即是“失败”,这种观念无疑给女儿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当期望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时,个体可能会采取极端行为来应对,无论是自我惩罚还是向他人发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理论揭示,母亲将社会压力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实际上是她无法承受这种期望落差的一种极端表现。
当然,除此之外,在文化和利益视角,母女关系也是比较“典型”的。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将人类的婚姻视为一种资源上的“交换”:
通过不同群体之间通婚的方式,实现物质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也可以避免族内婚姻的发生。
彩礼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释这样的观点——女方家庭“付出”了女儿,男方家庭则报以经济和物质上的补偿,以达到一种平衡。
案例中的母亲暴打自己的女儿,有一定的动机也是因为这个。
如何化解冲突?
对于其他家庭而言,如果有类似问题,父母想要和子女沟通,又要避免冲突,可以借鉴美国学者马歇尔·罗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模型。
这种模型要求对话者建立一种“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对话框架;
倡导友善、平和,以解决双方根本需求为目的的沟通,重视沟通双方的情感需要等,可以有效避免代际冲突和矛盾。
与此同时,可以掺杂借鉴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提出的家庭系统排列疗法;
这种疗法通过现象学探究问题的引发根源,呈现隐藏在现实背后的影响因素。
它能够帮助人们面对生命中许多困扰,回归爱的序位,使组织与系统回归“自然和谐、有效运作”。
总之,在代际关系当中,长辈不应只是以自己的认知去控制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影响子女,更好地沟通方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希望案例中的事情再也不发生。
-The End - 作者-木易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