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尔说:“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维特根斯坦说:“我们是孤独地待在这黑暗中吗?”很多哲人都对人类的孤独感产生过兴趣,当然也觉得人本身是渺小的,即便伟人也感觉到自身生命有限,感觉天地浩大,人的渺小。有时候人会感觉到孤独,会想象其他事物在陪伴自己,甚至会在思想中造出神灵的形象。有了这种想象,人就感觉不太孤独,其实只是一种自我想象,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原始时代,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只是按照生物本能活着,并不一定感到孤独,但他们会聚族而居,只是为了一起生存和发展,不然依靠单个人的力量,很难生存下去。人类群体生活在一起,会逐渐发展,最终发展成部落,有了国家的概念,有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就会把意识从自身转化到身外的事物。当人还在蒙昧时代的时候,总是认为自身力量渺小,而自然界有很多神秘的现象,并不是自己能够战胜的。他们会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命名为神,不但把天、地、风、雨、雷、电等命名为神,而且会把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都命名为神,以至于产生了泛神论。有了神的保佑,或者说人与神同在,人就不再感觉孤单了。虽然这种感觉只是一种自恋的感觉,所有的神都是人意识中的主观印象,或者说是意识中造出来的形象,但人类凭借这种形象可以勇敢地活下去,而不至于在孤单寂寞中迅速衰老。很多人都是迷信的,或者说人类说到底是迷信的,因为自然界有很多神秘的现象,是人类理解不了的,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些神秘的现象背后有着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连同牛顿晚年都在寻找支配九大行星运行的神秘力量,把这种神秘力量命名为上帝。
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仁人志士对生命发出质疑,认为人的生命有长有短,总归还是很短,为何这样短?没人能够回答,即便睿智如佛陀,也不一定能解释人的生死问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要寻找海外仙方,要跟着菩提祖师学道,就是为了对抗死亡,要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有这样的愿望,但最终并没有实现长生不老。按理说,自然界是能量守恒的,那么人也应该实现能量守恒。当人死亡之后,人的能量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或者人的能量就叫做灵魂吧。这是一种猜想,并不一定科学。有人信仰神灵,认为神灵无所不能,而后来神灵谱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灵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是专管一些事务,而且变得功利性十足。倘若没有人上香,上供品,上功德钱,神灵就不会帮忙。而且神灵的谱系按照人间官僚的谱系来设定,怎么说都有些可笑。本来人类信仰虚无的神灵,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后来才有了神灵的塑像,以至于很多善男信女经常烧香跪拜,还要祷告,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神灵的保佑。其实只是心理上认为神灵保佑自己,是一种自恋,而真实的神灵却不存在。
求神拜佛的人一般都感觉到孤单,甚至对生命产生了质疑,有的惧怕死亡,其实是人的本能。人类制造了很多外在的事物,用于迷惑自己,不仅有楼房,有汽车,而且有各种使用的工具,有各种精美的菜肴,有各种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这些东西激发人们的欲望,让人们去购买,而购买的前提是有钱,钱靠工作来挣。资本早已经布局各个行业,等着人们前来工作挣钱,又等着人们花钱。在人们挣钱和花钱的过程中,资本实现了双向盈利,却把人们玩弄于鼓掌之中。同时人们也把自己玩了,因为在挣钱和花钱的过程中,人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人就会专注于自己的欲望,而不会专注于生命的保养和体悟。甚至很多人在挣钱和花钱的过程中感觉很快乐,却忘掉了对死亡的恐惧,不知道死亡随时可以到来。越是这样,人们就越觉得世界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却往往被欲望牵引,最终迷失了自己。按照古人的说法叫做“失其本心”。如此一来,很多人都失掉了本心,专注于外界事物。虽然可以暂时获得一定的快乐,但却失掉了对生命的体验,也没有感觉到永恒的沉默和永恒的孤独。
从本质上来说,人是孤独的,而且会感觉到孤独。倘若有野兽落了单,独自生存,会被人看成孤独,而这只野兽却并不一定感到孤独,只是人把孤独的情感投射到野兽身上而已。人想要和动植物沟通,想要和第三者沟通,于是创造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智能,可以造成机器人,模仿人类的言行,甚至还能和人类一起生活,不仅能够代替人类工作,而且可以代替人类生孩子,代替人类看护孩子和病人,养老。但人工智能并不是人类,虽然最终会形成独立人格,甚至会想方设法代替人类,但人工智能不等于人类,可以当成第三者存在,或者说人类根据自己的样子制造了自己的镜像。很多历史上的哲人或伟人都曾经感叹过人生,也看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感到人的渺小。即便他们和人工智能一起交流,一起生活,也仍然不可能完全摆脱孤独。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只发现自己生存在地球上,没有其他人生存在别的星球上,当然会感觉到孤独,或者这种孤独是人潜意识心理的表达,深深烙印的人的意识深处,只可以被暂时掩盖,并不能被完全消除。
只要人还存在,关于人类孤独的话题就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倘若人感觉到了孤独,那么说明这个人已经接近了生命本质,知道人的渺小,也知道人的特殊,更知道人思想的限度,行为的限度,生命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