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沙特作为积极响应、支持并参与的国家之一,与我国在经济领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过,在沙特高铁项目上,中国却经历了一场堪称重大挫折的经历!整整用了9年时间打造的高铁,最终却导致了40亿人民币的巨大亏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承建沙特高铁·】——»
2009年2月10日,中国铁建与沙特城乡事务部正式签署了麦加轻轨项目的合同。这份合同金额高达66.5亿沙特里亚尔,折合人民币约为120.7亿元,而根据项目评估显示,预计毛利率可达10%左右。
当时,这一项目是我国企业在中东承接的最大基建项目之一,可谓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该项目采用了“EPC + O&M”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从设计、采购、施工到后续三年的运营维护,全部由中国铁建负责完成。
对中国铁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以往,我国在海外的工程项目大多是“交钥匙”工程,就好比建造一栋房子,盖好后交给对方就完成了任务,自己可以轻松离开。
但这次不同,沙特方面提出了特殊需求,希望中方负责运营维护工作。尽管常规项目的毛利率只有7%左右,而这个高铁项目预计毛利率能达到8%-10%,因此大家都觉得这是个稳赚不赔的好机会。于是,尽管运营维护三年可能会增加一定压力,大家还是咬牙接受了。
合同签订后,中国铁建迅速调动资源,2009年项目正式启动。
起初,一切进展顺利,大家都认为这个“理想项目”会按计划顺利完成。然而,谁也没想到,随后的问题接踵而至,让人措手不及。
«——【·亏损40亿背后·】——»
就在中国铁建全力推进项目时,沙特突然改变了部分要求。
最初,沙特将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从38度提高到了46度。要知道,沙特的气候本就炎热如火炉,室外温度常年维持在40度至50度之间,地表温度甚至超过60度。
原本按照38度设计的空调系统已经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提高标准后,必须使用能在更高温环境下稳定运行的特殊型号设备。
这些新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安装过程也极为复杂,需要确保每个零件都精准无误,并且调试阶段更是困难重重,必须反复测试以避免任何差错。结果,成本如同火箭般直线上升。
还没等喘口气,2018年临近交付时,沙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首期35%运能的问题,合同中中方理解为开通四个车站即可达标。按照正常计算和设计,四个车站完全可以满足这一指标。
然而,沙特坚持认为九个车站全部开通运营才算数。当时工期已经非常紧张,现在又增加了五个车站的任务,时间和资源根本无法匹配,既要如期完工又要保证质量,这对团队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中国铁建总裁赵广发三次亲赴沙特督战,中铁十八局召开了“背水一战”的动员大会,施工队伍昼夜不停赶工,设备采购也紧急提速,原本有序的采购计划被打乱,不得不快速联系供应商催促发货。
最终,轻轨总算顺利开通,但付出的代价远超预期。合同收入固定为120.7亿元,实际成本却飙升至160.69亿元,加上1.54亿元的财务费用,总亏损达到了41.53亿元。
而且在运营维护期间,还有许多棘手问题等待解决。
这条高铁穿越沙漠地带,在高温环境下的维护难度极高,对维修工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更糟糕的是,这条高铁几乎专门服务于朝觐者从麦加萨法到穆戈达莎进行宗教活动,每年密集使用期仅有5天,但维护标准却需达到全年365天全天候运营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亏损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我国不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呢?
如果选择停工或未能按时完工,沙特有权没收履约保函,虽然最多可能损失12亿元,相较于最终41.53亿元的亏损要少一些。但这无疑是自毁招牌的行为,未来在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潜在损失难以估量。
因此,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完成任务。
在索赔方面,我们也遇到了巨大障碍。中方精心整理了大量变更证据材料提交给沙特方面,但对方态度强硬,能拖则拖,能赖则赖。
虽然成立了赔偿委员会,但实际上形同虚设,三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实质进展。
核心分歧在于合同解释权。沙特坚持认为,“35%运能必须通过九个车站实现”是理所当然的要求,拒绝给予额外补偿,还声称46℃的空调标准属于中方应尽义务,根本不构成设计变更。
然而,合同中并未明确规定变更索赔的具体流程,这无疑让沙特钻了空子,谈判陷入僵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这次经历为中国铁建上了一堂深刻的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合同管理方面的深刻教训。
在参与国际项目,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基建项目时,合同条款必须字斟句酌,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明确责任划分和索赔流程,不能仅凭双方口头约定或大致理解就贸然开工。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即使有理也很难说清楚。
对于国外业主提出的各种要求,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不能仅仅着眼于抓住机会,还要提前评估一旦出现变数,我们是否有能力承受并找到有效解决方案,而不是等到问题积重难返时才手忙脚乱。
这次亏损虽然令人痛心,但也为我们买来了宝贵的经验。中国的基建企业应当牢记此次教训,在未来承接海外项目时更加谨慎专业,努力擦亮“基建狂魔”的金字招牌,向世界展示我们不仅拥有超强的建设实力,更有严谨完善的项目管理能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稳,赚得更多,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声明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