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鲁大地上,有一种茶,集焦香味、火香味、果香味于一体,它既是农村群众的口粮茶,也寄托着山东游子的乡愁。它就是已经香飘齐鲁大地400余年的“沂蒙老干烘”。
始于明代,五代传承
独具老火的焦香味
见到张秀兰时,她正在茶坊内用桂圆木为茶叶焙火,一阵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茶坊。作为沂蒙老干烘的第五代传人,她一边炒茶一边给记者讲起了沂蒙老干烘的过往。
张秀兰正在用荔枝木为沂蒙老干烘焙火。
“沂蒙老干烘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这款茶独具老火的焦香味,在沂蒙山区广泛流传。”张秀兰说。据老人们传说,隆庆年间,沂水县有位茶商没能将茶叶及时卖出,连续阴雨天气导致茶叶受潮难以售卖,茶商急中生智,用木炭火烘干受潮的茶叶,意外发现木炭烘干后的茶叶反而更加香气醇厚,独具老火的焦香,于是取名“老干烘”。因茶叶原料来自沂蒙山区,故又称“沂蒙老干烘”。
沂蒙老干烘到张秀兰这一代,已经传承了五代了,前四代传承人分别是张仲举、张大县、张学梅、张志利。最早的时候,中国北方没有本地茶叶原料,张仲举就用石榴叶炒老干烘,后来既从南方引进原料,也在沂蒙山区种茶,并进行烘干改良,使老干烘香气更加浓厚。
“我爷爷张学梅引入了滚筒炒制,并叠加复烘技艺,使茶叶炒制更加均匀,持久耐泡。我爸爸张志利创立了高庄老干烘茶厂,在炒制基础上加入闷黄工艺,使沂蒙老干烘茶色更加出彩,口感更加醇厚。”张秀兰说。
沂蒙老干烘。
沂蒙老干烘制作技艺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秀兰自十来岁就跟随父亲炒茶卖茶,并以此养家。她说,沂蒙老干烘的原料是精选春末及秋末的一芽两叶和三叶茶,以沂蒙山区的高山野生茶为主。
作为第五代传人,张秀兰用果木炭火改良了新工艺,使沂蒙老干烘在原来的味道上增加了花果香和层次感。她坦言,除了传承独特的“闷黄”工艺外,自己还为这款茶融入了沂水地域特色,全部采用手工制茶,有采青、萎凋、摇青、杀青、揉捻、闷黄、发酵、初烘、复烘、初级原料存放、精制、分级、足火、拉老火、装箱等十几道制作工序。
父女接力制茶
只为让大家喝得起好茶
沂水县高庄镇下里庄村的一处院落,就是张秀兰和父亲炒茶的地方。40多年来,这里依旧飘着茶香。
“俺爸爸虽然没有文化,但他对茶叶的痴迷深深影响了我。一到采茶季,俺爸爸就算生病住着院也往南方跑,他要第一时间把原料运回来,然后炒成‘老干烘’。”提起老父亲制茶的故事,张秀兰的眼睛里闪烁起泪光。
为了炒茶,父亲张志利自己研究滚筒、电机等,为了找到好料子,不断往南方跑,为了省钱,每次都是带着马扎坐火车去。只要看到穷人,他就给人家送一小车茶叶,卖出去把本钱给了就完,卖不出去就把茶叶还给他。就这样,老父亲帮很多穷人鼓起了腰包。父亲痴迷了茶叶一辈子,也让沂蒙老干烘的味道永远地留在了很多普通人的记忆里。
“俺爸爸炒茶卖茶,以平价为主,都是赶集卖茶,20多块钱一斤,从不缺斤短两。”张秀兰说。
有一年,一篇题为“怀念老干烘”的网文冲上热搜。张秀兰深知,人们对于一种味道的怀念,就是老父亲留给自己的宝贵财富。于是,张秀兰秉承先父遗志,把放弃了一段时间的“沂蒙老干烘”又做了下去。她坚定地说:“我绝不能让这个茶失传。”
沂蒙老干烘的第五代传人张秀兰正在采茶。
是大家的口粮茶
更是游子的乡愁
与父辈不同,张秀兰创立了鲁茗春茶业有限公司,改进了包装,用果木炭火改良了新工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张秀兰不断到福建的茶山拜师学习制茶技艺,并参加各种制茶大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张秀兰获得“沂水县优秀非遗传承人”称号;2024年,张秀兰入选“临沂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同年年底,“沂蒙老干烘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款空腹可以喝的茶,果木炭焙,被称为‘刮油神器’。相较于其他品类的茶,沂蒙老干烘更能代表和反映北方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张秀兰的先生、山东鲁茗春茶业有限公司副总徐丰山说。
多年来,张秀兰与先生徐丰山坚持用心制茶,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沂蒙老干烘。
老岳父与茶的故事,也深深影响着徐丰山。如今,他们做出的沂蒙老干烘畅销内蒙古、江苏、浙江、辽宁等地,企业年产老干烘15000公斤,增加当地就业120余人,并极大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
明媚的春光里,沂蒙山腹地的茶山上,新引进的鸠坑早、龙井43号、中茶108等无性系茶品种正在拔节生长。将来,这些富含氨基酸的茶叶新品种,会让沂蒙老干烘的味道更加浓郁。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通讯员 刘阳 沙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