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缅甸首都内比都、缅甸最大城市仰光等城市都受到严重影响,人口第二多省份曼德勒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当地时间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灾民坐在仅剩的一间屋子前。
据央视新闻消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当地时间7日晚发布消息,缅甸曼德勒3月28日的强烈地震已在全国造成3600人死亡、5017人受伤,另有160人失踪。
新京报特派缅甸记者陶冉
抵达曼德勒震区
记录下当地的受灾情况与救援情况
救援
从仰光国际机场落地,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开车前往曼德勒,开展救援工作。一路上,土地开裂、建筑倒塌。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一位小灾民抱着家里的婴儿。
4月3日晚,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接到当地群众紧急求助,希望在废墟中再一次搜寻自己的亲属。救援队携带消杀装备、破拆工具等装备赶赴现场。
4月2日,在曼德勒市金色乡村酒店救援点,中国救援队正在进行救援工作。
4月2日17时40分许,在缅甸曼德勒市金色乡村酒店救援点,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功救出一名男性,该幸存者已被困超过120小时。
曼德勒的最高气温已达40摄氏度,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4位救援人员接连爬上倒塌的建筑,钻进废墟的缝隙,用生命探测仪进行地毯式检测。按照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规程,救援队穿上防疫服,对这片废墟做防疫消杀处理。
4月3日,经过数小时的连续高强度作业,救援队完成对指定区域的全面搜救。经多轮生命体征检测确认,目标区域暂未发现幸存者迹象。
4月3日,在严格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规程的前提下,救援队对作业区域展开全面防疫消杀处理。
夜晚的曼德勒温度也超过了35摄氏度,汗水早已将队员的衣服浸透,大颗的汗珠从头上滴下来。
4月3日,队员完成消杀作业后,已满头汗水。
迅速集结
中国救援队伍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准备好应急救援物资。3月29日清晨,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等应急救援物资,抵达缅甸地震灾区。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两个灾民站在废墟上,这里已被地震导致的火灾夷为平地。
之后,由中国军队参与组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应急管理部组派的中国救援队以及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等官方救援力量、公羊和蓝天救援队等民间救援力量赶赴灾区,与时间赛跑,完成搜救、医疗、物资保障、重建等救援工作。
4月7日,曼德勒,受灾群众等待发放物资。
4月4日,曼德勒一安置点外,受灾群众排队领取食物。
震后3天,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已抵达仰光,包括1200顶帐篷、8000条毛毯和4万余个急救包。震后6天,800顶帐篷、2000条毛毯、3000箱饼干、2000箱矿泉水,第二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抵达仰光;震后8天,1048个净水设备、1万顶蚊帐、1.5万个急救包和400顶帐篷,第三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抵达仰光。
4月7日,曼德勒,受灾群众排起长队,等待发放物资。
多支中国救援队伍组建的联合医疗队在曼德勒为当地民众提供义诊服务。巡诊点外,来自附近的伤者排起了长队,等候就诊。
4月5日,曼德勒,多支中国救援力量在缅甸曼德勒开展医疗巡诊,群众在巡诊点外等候就诊。
4月5日,曼德勒,医疗人员为伤者包扎伤口。
4月5日,曼德勒,医疗人员为伤者检查手部伤口。
4月5日,曼德勒,一位小朋友等待检查。
进行搜救工作的同时,中国救援人员为受灾群众搭建起安置点。在曼德勒巴图体育馆,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协助缅甸红十字会搭建68顶帐篷。6日,受灾民众已陆续入住。曼德勒麻哈昂妙足球场,一百顶帐篷搭建完成,等待灾民的到来。
4月6日凌晨1时许,曼德勒巴图体育馆,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队员连夜对救灾帐篷进行检查和加固。
4月6日凌晨1时许,曼德勒巴图体育馆,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队员全身被汗水浸透。
4月6日,巴图体育馆安置点,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坐在帐篷外。
据新华社消息,4月6日下午,缅甸领导人敏昂莱来到曼德勒中国救援队伍营地慰问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全体成员,对中方救援队伍震后到缅全力救援表示感谢。截至4月6日,中国救援力量在缅甸共搜救出9名幸存者,对当地灾民的救援保障仍在继续。
此前报道:震后曼德勒,生活还在继续
记者 陶冉 摄影报道 / 应急管理部
编辑 王远征 张湘涓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