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大规模的交通、市政及地下空间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发了基坑工程的激增。然而,传统基坑支护技术在保障安全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旦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超出预期的变形,将直接威胁周边环境及建筑物的安全,甚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此外,传统支护装备多为一次性使用,难以回收利用,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团队成员研发商讨
团队成员实地考察
为破解这一行业难题,浙江工业大学“基”智领航团队历时近三年,经过百余次试验与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一套新型基坑智能支护装备。团队负责人表示:“每当看到基坑事故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深感作为新时代土木学子的责任和使命。团队查阅数千篇文献,深入研究岩土领域的顶级期刊,终于发现基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设计精度不足以及基坑发生过大变形后无法逆转是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针对这一痛点,“基”智领航团队首次提出基于岩土变形物理机制与多源时空监测数据的双驱动预测模型,突破传统基坑支护厘米级精度瓶颈,成功实现毫米级的精准变形预测。同时,团队创新开发了具备主动轴力调节功能的斜支撑单元和施工便捷的模块化止水维护单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基坑全流程主动变形控制。
团队成员进一步介绍:“我们研发的变形控制技术可实时接收预测模型的数据反馈,迅速精准地调整支撑轴力。一旦预测到变形可能超出安全范围,系统便自动调节,实现了基坑变形的可逆控制,大幅降低了基坑坍塌及发生过大变形风险,极大提升了施工安全性。”
与传统技术相比,新型智能支护装备在使用数量、造价、施工周期上均显著降低,斜支撑单元布设便捷,用量少,止水单元即插即用,所有组件更能实现全面回收利用。据统计,使用该技术的一般项目可节约造价30%以上,施工工期缩短约30至90天,真正实现经济高效、绿色环保。
装备现场应用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不断完善方案,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反复尝试,每一步的打磨和每一次难关的攻克,都成为团队成员科研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而这套新型智能支护装备,也将成为他们向基坑支护领域提交的一份出色答卷。
当前,中国基坑支护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并预计到2028年突破2000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基”智领航团队将持续专注于新型智能基坑支护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不断提升变形控制精度,致力研发行业领先的基坑智能支护综合解决方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