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崇义龙勾工业园,只见运输车辆来回穿梭,焊接火花在标准化厂房钢架上飞溅,工人们在调试设备间隙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远处高达30米的塔吊长臂挥动处,又一座钢结构厂房正在封顶。这座规划总面积达1.2万亩的工业园区,通过“分区分批、梯度开发”模式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一、二期1607.3亩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精准对接搭建就业桥梁
“车间建在家门口,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收致富。”在龙勾锂电产业园区祺祥新能源公司生产车间,寺里村脱贫户肖飞龙正熟练操作着锂电材料生产线。这是龙勾乡创新组建企业招工助企服务队,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与群众就业意愿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该乡通过搭建“就业之家”服务平台、开展靶向技能培训、实施送岗上门等举措,助力园区企业招工用工234人,其中龙勾籍工人54人。
面对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工需求,龙勾乡成立由20名乡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民小组长组成的招工助企服务队,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和“劳动力供给清单”双向对接机制。服务队员化身“就业红娘”,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问需、数据比对等方式,精准掌握辖区500余名有就业需求的适龄劳动力就业状态、技能水平、求职意向等信息,共计组织了295人参加企业招聘会,实现用工需求与求职诉求的“无缝对接”。
多维发力破解用工瓶颈
服务队打出招工服务“组合拳”,构建“培训+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就业之家”平台,针对锂电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需求,开设抖音电商运营等4期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90人次。依托园区、江西理工大学、崇义中专共建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村组”三级联动机制,实时推送条就业信息25条,帮扶车间吸纳10名脱贫人口就业,让特殊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条数控机床操作工招聘信息,就是服务队直接推送到我们村微信群的!”龙勾村村民胡朝贤边说边滑动手机屏幕。通过基地定向培训,他仅用1个月便通过考核,入职工业园区章源企业龙勾工具技术分公司,成为一名模具员。“毕业七八年一直在深圳上班,现在回来家门口上班,工资不比外地低多少,但是换来了多少陪伴家人的时间。”他笑着拍了拍工牌。
暖心服务优化用工生态
在保障用工数量的同时,服务队更注重就业质量提升。为打造工业园区全周期矛盾化解体系,建立了由司法调解员、乡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组成的专业矛盾调处服务工作组,主动介入劳资薪酬纠纷、园区员工纠纷、施工噪音扰民等矛盾纠纷6起,成功化解5起,目前还有1起正在调解。
服务队调解员刘述达称:“调解绝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厘清事实、讲明道理,为即将发展成重大事件的矛盾纠纷画下休止符,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案件。”此前,因工业园区务工人员不满宿舍安排,产生口角并上升至肢体冲突,耽误园区建设。服务队第一时间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成功化解矛盾,保障了园区建设进度。
随着工业园区三期建设的推进,服务队将持续深化“招工即招商”理念,通过建立“用工需求动态监测+精准技能培训+政企校定向输送”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实时摸排企业岗位缺口,联合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力争实现园区企业年度用工满足率达95%以上,让更多群众端稳“就业饭碗”,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为工业园区发展保驾护航。这片热土正以“管家式”服务培育产业生态,书写新时代“筑巢引凤”的新篇章。
作者:曾星
版面编辑:张文慧
责任编辑:张自波
值班主任:杨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