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唐家河保护区管理处关虎中心站站长黄绪波,吃过早饭便穿上布袜子、套上黄胶鞋、背上背包、提起弯刀,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

作为土生土长的唐家河人,自1994年退伍以来,黄绪波便坚定地踏上了生态保护之路。通过持之以恒地进行森林防灭火、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他和当地的生态护林员们一起,为唐家河建区40余年来实现无火灾安全事故提供有力支撑。



野外巡护中的黄绪波(左)

深耕生物多样性保护 野外巡护多次偶遇大熊猫

选择从事生态保护工作,对黄绪波来说不是一个很难的决定。

基于唐家河超高的森林覆盖率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小时候,生活在山区的他在小麂、扭角羚、藏酋猴的陪伴下长大。“从小我就被教育,保护这些山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黄绪波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让他下定决心留在大山。

成为护林员后,野外监测成为了一项常规工作。唐家河片区共设置有72条巡护样线,巡护团队需要定期收取安装在样线上的红外相机。每次巡山过程中除了进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排查林区可燃物的堆积情况,检测覆盖片区部分重点路口、林区的96处红外线热源感应摄像头是否正常运作也是他工作的重点。由于巡护区域面积大、里程长,野外巡护一天时常需要走二三十公里,面对比较远的监测点,不得不带上睡袋风餐露宿。

深入深山中,不仅可能与大熊猫擦肩而过,也可能遇上极端天气被困在山上,惊喜与危机并存。他介绍,尤其在每年春季进入繁育期,大熊猫喜欢来到海拔两千多米的竹林间活动,偶遇频率很高,基本每年都能见上。

“与羚牛、扭角羚等动物相遇会更加危险。”黄绪波坦言,在野外,他最害怕的是遇到羚牛,它通常会没有预兆地向队员冲来,这时只有将行囊丢下绕着大树转,等野兽冷静下来再安静离开,腿也时常在逃跑过程中受伤。夏天,山中容易突降暴雨,当山涧涨水,水位甚至会及腰,巡护队员们只能手拉手平行穿过湍急的河流。

巡护路上,护林员会将沿路发现的野生动物的痕迹、植被的生长变化记录在表格上,为下一步对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进行针对性保护和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唐家河片区成为全国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黄绪波在林区检查防火工具

将火源隔绝在林区外 增强居民防灭火积极性

除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防灭火是黄绪波工作中的另一个重点。

森林防火,管住火源是第一步。“请把打火机、香烛留下,出来时再取。”近日,不上山的时候,黄绪波会习惯性来到进入国家公园的山路卡口处,和值守人员一起,拦下过路车辆,对进山人员进行排查、登记,确保将火源拦在林区外。

临近清明节,黄绪波深知责任重大,在巡护路上当遇到徒步的人员和行驶的车辆,他总要上前递上防火宣传告示,并进行口头提醒。在当地,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清明期间不烧明火祭奠的传统,卡口处也为进山祭拜的人员备有鲜花。

森林防火更是一项常态化工作。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落衣沟村位于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并被划为入口社区。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该村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当地民宿生意也日益红火,这对黄绪波和队员们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1月1日,四川进入森林防火期,自此,管护区内也进入24小时值班“时间”。“进入防火期,基本上每周都要去这些民宿提醒一道,平时每月也会每家每户入户提醒,检查输电线路等。”黄绪波说,平日里,团队还会组织活动,教授村民如何正确使用干粉灭火器等防火器具,让防火意识深植每个人心中。每个季度,黄绪波所在的管护团队还与平武等地区形成了“联防联控”机制,即两地巡护队伍相互巡逻,规避森林火灾风险。

“在岗这么多年从未发生过火情火警,来到唐家河的游客对这儿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我觉得这是我工作三十多年最好的成绩。”黄绪波骄傲地说。

来源:广元应急管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