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整个汽车行业在追逐“快”的方向上越跑越远:快上市、快翻新、快讲一个新故事。但在潮水退去之后,一个被刻意忽略的问题正在被重新提起:汽车究竟是不是一件耐用品?
最近几年,车辆服务的关注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车企也开始跟进推出类似“终身质保”的服务,试图将质量做成一项长期承诺。
但问题在于,产品本身的质量稳定性,以及制造缺陷率,并没有真正跟上“终身”这个标准。很多所谓的质保政策,背后藏着密密麻麻的限制条款,到了用户真正要使用时,往往变成“这也不保,那也不保”——最终成为一场营销主导的单边承诺。
所以当上汽大众宣布将“整车终身质保”从途昂(参数丨图片)Pro扩展到全系燃油SUV时,很多人最初的反应并非惊喜,而是质疑。因为上汽大众这一政策听上去过于“简洁”:首任车主、非营运、在经销商体系内保养。没有年限限制,没有里程门槛。这样的开放幅度,在行业内极为少见。
带着这样的问题,寰球汽车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以及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强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
在沟通会上,陶海龙给出了非常直接的回应:“我们不是为了抢眼球,也不是为了卷而卷。我们做这件事,是基于产品本身能撑,而不是赌用户不会来用。”
他接着说了一句颇具意味的话:“我们不希望把车做成快消品。”
在一个技术高速更迭、产品生命周期压缩到三五年的行业里,这句话多少带着一点“逆潮流”的意味。也正因如此,这个动作值得被重新理解。
不是谁都轻易敢讲“保你一辈子”
从条件限制程度以及保障范围来看,上汽大众燃油SUV的终身质保堪称中国汽车行业首创。
从行业操作来看,不少的车企会限制里程,将内部验证的零件使用寿命和用户使用里程做一定耦合。有的会限制保养类型,比如高频次对可换可不换的易损件进行更换,利用维保的差值成本,覆盖终身质保的成本。
对此,陶海龙说:“如果只是为了做营销,完全没必要做到整车终身质保。三电终身质保、动力总成质保我们早就做过,但这一次我们是想把体系能力的事真正说清楚。”
他说,真正意义上的“整车终身质保”,意味着对结构、转向、电气、悬挂等全系统做出兜底承诺,远超出动力总成的范畴。特别是在燃油车用户普遍使用周期更长的前提下,这项政策的实际覆盖周期可能超过十年、十五年。厂家敢不敢接住这些“中后期风险”,是终身质保是否真正成立的核心分界线。
寰球汽车在检索当前其他车企的所谓终身质保规则时明显发现,包括某些新势力与传统品牌,虽然在广告中大讲终身质保,但在转手限制、年限隐藏条款、或者高里程用户标准中,都设置了不对称的免责条款。
傅强表示,整车终身质保之所以关键,不仅在于它“保得多”,更在于它“保得久”:“过去动力总成可以终身保,因为核心部件验证相对聚焦。但整车质保背后,是一整套产品系统的长期兑现能力。”
寰球汽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现,近期这一政策已经覆盖到上汽大众全国销售网点。不少的消费者明确表示,这一政策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傅强在现场补充道:“政策发布后,有用户在我们后台留言:‘这服务听起来太简单,是不是真的?’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动作——把服务券直接发进App账户,谁是首任车主,谁的App里就有,查得到、留得住。”
终身质保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品牌敢不敢写进合同、用户愿不愿信到后期。它不只是比谁更大胆,而是比谁更愿意负责。
“我们不希望把车做成快消品”
当然,能不能做终身质保,核心不是“胆子够不够大”,而是体系能不能接得住。
陶海龙在沟通会上解释说:“你不能拿现在的营销动作去掩盖未来的风险。如果产品生命周期里有一块短板,就可能在第七年、第八年变成问题。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用更高的标准去做设计验证。”
“不是我们说能保,而是产品本身能撑”
他指出,整车终身质保不是一个服务口径,而是整个开发、验证、制造、服务闭环的联动结果。
以途昂Pro为例,其搭载的第五代EA888发动机在开发阶段完成了600台样机验证,累计台架测试超过25,000小时,涵盖高寒、高原、高速拥堵等全工况。整车级测试更达到600万公里,是行业平均标准数倍。在制造端,发动机生产线的摩擦阻力、装配精度等关键参数全流程监控,CPK值稳定在1.67以上。
“我们的CPK值几十年没动过。”陶海龙补充道,“我自己以前就是干发动机测量的,这些数字可能不出现在广告语里,但是我们敢做终身质保的根。”
除了工程能力,体系文化也是关键支撑。陶海龙提到大众长期坚持的“个人责任制”开发流程——软件代码一旦出错,能追责到具体工程师。看似苛刻的体系管理,是确保每一台车在十年后依然可控、可维护的保障。
如果总结来看的话就是陶海龙不希望“上汽大众将车当作快消品来制造”。
兑现看得见,才算真的“长期主义”
如果说陶海龙讲的是战略与能力,那么傅强则更聚焦“兑现”这两个字。
“整车终身质保确实会增加服务压力,但我们把品控当作企业的生命线,这笔账我们算得清。不是说成本不重要,而是体系价值远比短期效益更重要。从另外的角度看来,你说得再多,用户要用的时候用不上,那都是空话。”他坦率地说。
换句话来说,上汽大众燃油SUV的终身质保背后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兑现能力逻辑链”:
1)前置服务绑定:服务券绑定App账户,不随车转让、不随时间作废,用户可随时查验。清晰划分质保范围、明确哪些是易损件,所有信息可查、可验证;2)执行过程配件标准:所有更换件均为原厂渠道,不以“终身质保”为理由使用低等级配件;3)维保成本控制:维保价格逐步对标社会修理厂,打破4S店“高价”认知,降低终身质保的覆盖成本。
“我们就是希望用户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用、能用什么,不是那种临时找客服问清楚、或者服务快到期才被提醒。”傅强说。
在售后体系方面,上汽大众也同步进行了价格机制和原厂件管控机制的优化。在明确保养项目和时间周期的同时,也用原厂件、原工艺确保维修一致性。配合后期服务透明化,这构成了用户对“终身质保是否可信”的现实判断依据。
这项政策最终也对销售端带来了正向激励。
根据傅强透露,整车终身质保上线后,途昂家族3月订单突破6500辆,其中高配车型占比超过七成。“很多用户不是冲价格来的,是冲那句‘终身质保’来的。”
更重要的是,这套体系的长期存在,还影响着用户另一笔“看不见的钱”——残值率。
“我们的数据模型显示,终身质保可以提高二手车保值率2%-3%。因为买家知道这车一直用原厂件保养,服务有记录,风险可控。”傅强说。
寰球汽车在翻看这场发布会速记材料时,一个很清晰的印象是这场关于“整车终身质保”的沟通会上,陶海龙和傅强并没有用太多响亮的口号。他们没有说“我们要重塑服务标准”,也没有用“用户至上”来开场。
他们只是讲了一些数字,一些做法,一些“可以查、可以追、可以兑现”的动作。
终身质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品牌对“未来是否还在”的承诺。这场由上汽大众掀起的服务动作,与其说是服务能力的升级,不如说是企业战略耐力的一次展示。
在一个智能优先、快节奏前进的行业周期里,“耐用”“保值”“能修”这些词似乎已经变得不够性感。但正是这些词,构成了用户对一个品牌是否值得信赖的底层判断逻辑。
上汽大众这次推出整车终身质保,既不是怀旧,也不是反潮流,而是用一种更明确的方式表达了“长期主义”——不是口号,而是责任;不是一次交易,而是一种关系。
这场终身质保,不是营销上的出奇制胜,而是秩序上的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