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长沙地铁的覆盖率以及便捷程度,长沙人总是几分欢喜几分愁!
目前,长沙已经开通运营的有地铁1-6号线、城轨S1、磁浮S2,4条地铁修建中,分别为7号线一期、2号线延长线、4号线北延线和长浏快线,基本覆盖了长沙全域,大大提升了居民出行便利度。
但众口难调,长沙地铁却也常常被吐槽,人多的地方不去,人少的地方疯狂延长……有些人流量小的线路,成为了“运椅子”专线。
数据说话:长沙地铁客流“冰火两重天”
根据2025年3月29日全国地铁客流量排名,长沙以日均253.4万人次位列第11位。
但这一数字背后,各线路的客流量差异悬殊:
2号线(贯穿城市东西主轴)长期霸榜,高峰日客流超94万人次,占全网近三分之一。
1号线(连接南北)紧随其后,日均约62万人次。
3、4、6号线(覆盖外围区域)日均在40万-55万之间波动。
5号线(南北外围线)日均仅32万人次,部分时段车厢空置率超50%,被网友戏称“运椅子专列”。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开通的长株潭城际西环线(3号线南延段)日均客流不足设计预期的30%,与湘潭段客流量低迷直接相关。
最近,小编在工作日晚高峰乘坐3号线西延线,基本过了山塘,地铁就空了。
而规划中的各类延长线,却因都是往郊区修,同样引发“是否将沦为下一个‘运椅子’工程”的争议。
这些“运椅子”线路的病因
规划超前,配套滞后
例如5号线串联的万家丽路沿线,早期以工业区为主,居住和商业开发缓慢,导致通勤需求不足。
类似问题在4号线北延线(连接望城)同样存在,周边人口密度仅为核心城区的1/5。
接驳薄弱,最后一公里难打通
郊区线路站点与公交、共享单车接驳不足。以6号线为例,谢家桥站周边3公里内无大型社区,公交班次间隔长达20分钟,乘客“出站即迷路”。
换乘设计缺陷,降低出行效率
如3号线与5号线在月湖公园北站换乘,需步行超400米且无自动步道,被吐槽“换乘比坐车还累”。
运营策略僵化,客流培育不足
低客流线路班次间隔长达10分钟,进一步劝退潜在乘客,形成“人少→减班→人更少”的恶性循环。
但说到底,最容易成为“运椅子”线路的还是那些人流量不足的远郊延长线。
民众吐槽:总往乡里修地铁,人口密集区却没有
从近些年,长沙地铁规划建设情况看,不少市民有诸多不满:
3号线南延线,建得最快,从山塘延长到了大王山又到了湘潭;
1号线北延线,也已开通,沿着芙蓉路一路向北,北段多为物流中心;
2号线延长线,修建中,在三环外驰骋;
4号线北延到大泽湖片区,最后直达望城区政府;
5号线南延到奥体板块、7号线北段延至汽车东站、南段延至暮云,这些线路都在规划中……
比起这些延长线,8号环线,大家对它的呼声更高,但是,7号线以后的新线路,均尚未获得国家批复。
相比不断往长沙郊区延伸的线路,反而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区范围迟迟不通地铁。
市府板块,长沙地铁未通达,距离市政府最近的地铁站超过1.3公里,这放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特别”的存在。
麓谷软件产业园,号称长沙硅谷,程序员集中地,这里也没有地铁,6号线转了一个弯,完美避开该片区。
含浦板块,现有大型楼盘28个,还有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常住人口超50万。
片区居民盼地铁得望眼欲穿,眼巴巴看着3号线冲湘潭去了,规划的8号线只环了一个小圈,与含浦擦身而过,最有希望惠及含浦的13号线开工之日遥遥无期。
此外,还有河东的新开铺,河西的金星北、谷山板块,星沙的泉塘板块,都是成熟的人口密集区域,均没有近期地铁规划。
长沙地铁的“冷热地图”,折射出一座新一线城市的扩张阵痛,当“运椅子”线路从偶然变成常态,或许该重新思考:地铁的本质是服务人,而非里程数字。
地铁建设要注意核心区加密,而非盲目扩张远郊线路。
来源:长沙轨道、安居楼市动态、网易号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