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征
魏征出身贫寒却志向远大,早年还出过家。隋末大乱,他先加入瓦岗军,可李密虽欣赏他却没重用,他出的壮大瓦岗军计策也没被理睬。后来他归降唐朝,被李建成看中,成了太子洗马,也就是首席谋士。在太子府,他展现智谋与忠诚,察觉到李世民势力威胁李建成,多次建议先下手除掉李世民,还劝李建成亲自率军平刘黑闼之乱,李建成照做后威望提升,但对除掉李世民这事一直犹豫。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质问魏征,魏征直率回答,让李世民觉得他是人才,就赦免并重用他。之后魏征在李世民身边尽心尽力,多次直言进谏,提了好多有用主张,像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等,对李世民施政帮助极大,助力开创了 “贞观之治” 盛世。
2、王珪
王珪是南梁尚书令王僧辩的孙子,早年丧父,由叔父抚养。隋朝时,他因叔父谋反而隐居终南山十多年。李渊攻入关中后,王珪在李纲推荐下,成为李建成的谘议参军,结束隐居。李渊称帝后,王珪任太子中舍人,后改任太子中允,成为李建成心腹,为其出谋划策。但在杨文干事件中,李建成被牵连,王珪被流放巂州。
李世民即位后,召回王珪任谏议大夫,他多次直言进谏,深受信任,后升任侍中,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因泄露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后又被召回任礼部尚书,教导魏王李泰。王珪病逝后,李世民命李泰率百官送葬,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谥号懿。
3、韦挺
韦挺与李建成自幼相识,情谊深厚,唐朝建立后成为太子左卫率,是太子心腹。后因杨文干兵变被李渊流放巂州。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念其才能召回他,他历任多职,还参与刊正姓氏修成《氏族志》 。后辅佐魏王李泰,因宫廷权力斗争被改任太常卿。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他负责筹备运输军粮,却因计划与李世民不符被弹劾罢官,以白衣从军。镇守盖牟城时因书信表不满被贬象州刺史,最终病逝于象州,享年五十八岁。
4、薛万彻
薛万彻原是窦建德部将,后随罗艺归唐,成为太子李建成心腹,多次助其出征立功。玄武门之变时,他率兵欲为太子报仇,却因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而兵败逃亡终南山。李世民欣赏他的才能和忠诚,派人招揽,薛万彻出山后被任命为右领军将军,此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还娶了丹阳公主。可他恃才傲物,与诸将不和,被副将告有怨言,李世民无奈将其免官流放。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他遇赦归还,被授宁州刺史,却与房遗爱谋反,计划未实施便泄露,最终被捕问斩。
5、冯立
冯立,北魏名门出身,先祖冯熙是北魏文明皇后之兄。他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被李建成赏识,担任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对太子忠心耿耿,玄武门之变后,得知李建成死讯,悲痛欲绝,率东宫残部冲向玄武门,与李世民部下激战,斩杀敬君弘,后因大势已去解兵遁逃。不久,冯立主动向李世民请罪,李世民斥责其罪行,冯立坦然回应,李世民欣赏其忠诚,赦免并慰勉他。此后,冯立一心为李世民效力,在突厥入侵时,主动请缨,率军与突厥激战,立下战功,被拜为广州都督。冯立广州施政有方,深受百姓称赞爱戴,最终卒任上。
6、谢叔方
谢叔方,南朝文学家谢灵运后人。隋末唐初,他投身军旅,成为齐王李元吉心腹将领,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谢叔方在齐王府,得知李建成死讯后,与冯立等集结兵力冲向玄武门,与李世民军队激战,斩杀敬君弘、吕世衡。但当尉迟恭提着李元吉首级出现时,谢叔方绝望下马嚎哭,逃离战场。第二天,他主动向李世民请罪,李世民赞赏其忠义,赦免并收归麾下。此后,谢叔方为李世民效力,先后任西州、伊州刺史等职,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疾苦,处理民族问题得当,深受百姓爱戴尊敬,政绩卓著,享年53岁。
7、徐师谟
徐师谟是北齐名医徐之才的孙子,隋朝时任殿中侍御史。隋亡后,他加入高开道起义军,后随高开道归唐,被封为仪同三司、酆都监。武德年间,徐师谟成为太子李建成的舍人,负责出谋划策和处理东宫事务。他意识到李建成在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中处于劣势,多次建议李建成采取强硬措施,包括铲除李世民和扩充势力。然而,李建成性格优柔寡断,未能采纳徐师谟的建议。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徐师谟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在政变中被杀,也有人说他逃走隐居。
8、赵弘智
赵弘智出身官宦,早年丧母,隋朝任司隶从事。隋亡后,唐朝凭借学识被荐为詹事府主簿,参与编纂《六代史》等,后任太子李建成舍人,深受信任,为其出谋划策。玄武门之变后,受李世民重用,历任多职,尽心辅佐。贞观年间外任莱州刺史,推行改革,改善民生,后任太子李承干右庶子,因太子谋反被废受牵连,但不久起复为光州刺史,继续为百姓做实事。唐高宗时,任陈王师,讲《孝经》获高宗赏识,升迁为国子祭酒,推动教育发展,病逝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