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直播间里,27岁的小王正对着镜头热情介绍产品,镜头外的他已连续工作12小时。这样的高强度直播对他而言是常态,为抓住深夜流量高峰,他常常凌晨两三点才下播,白天则睡到下午五六点,随便应付第一顿饭。

半年前,腹部隐现的闷痛敲响了健康警钟。起初小王以为是老胃病犯了,随手吞几片胃药继续工作。直到两个月前,他发现大便颜色异常发黑,体重莫名骤降8斤,才在家人催促下就医。肠镜检查显示,距肛门15cm处可见溃疡性肿物,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早期。

医生指出,小王长期昼夜颠倒、饮食紊乱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高压状态引发免疫抑制,这些均为肠癌发生埋下伏笔。而早期肠癌症状如腹痛、黑便、消瘦,极易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病或疲劳所致,导致误诊率高达30%。

癌症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得癌症?

1.基因突变

• 原癌基因(如RAS家族)异常激活,使细胞增殖失控;抑癌基因(如TP53)失活,丧失对异常细胞的清除能力。

• 突变来源:5%-10%为遗传(如BRCA1/2突变致乳腺癌风险增8倍),90%由后天因素诱发(吸烟致肺癌KRAS突变率超30%)。



2.环境因素

• 化学暴露:苯(白血病风险增4-6倍)、黄曲霉毒素(肝癌风险增30倍)。

• 物理辐射:紫外线(皮肤癌风险随暴露量呈线性增长)、CT扫描(儿童每1mSv辐射剂量使白血病风险升0.3%)。

• 生物感染:HPV病毒(宫颈癌归因率99%)、乙肝病毒(肝硬化转肝癌年发生率3%-6%)。

3.不良生活方式

• 吸烟:含69种致癌物,肺癌风险随烟龄每增10年上升1.5倍。

• 饮食:加工肉日摄入量每增50g,结直肠癌风险升18%。

• 肥胖:BMI>30人群,11种癌症风险较正常体重者翻倍。

4.遗传易感性

• 强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40%病例为RB1基因突变)。

• 遗传倾向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00%发展为结肠癌,APC基因突变)。

5.免疫失衡

• 艾滋病患者癌症发病率较常人高30倍,因CD4+T细胞<200/μL时免疫监视失效。

•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淋巴瘤风险增5-10倍。

这些症状若持续出现,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预警信号

1.持续性疼痛

当疼痛持续2周以上,夜间加重,要警惕癌细胞的信号,如胰腺癌的腰背痛、骨癌的肢体痛。肿瘤压迫神经或侵犯骨膜引发疼痛,普通止痛药难以缓解。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新发腰背痛需排查胰腺癌,骨癌疼痛常伴随病理性骨折风险。



3. 异常出血

这种出血症状通常非外伤性出血,如咳血(肺癌)、黑便(胃癌)、无痛血尿(膀胱癌)。异常出血预示着肿瘤组织坏死侵蚀血管,或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发现,45岁以上无痛血尿患者膀胱癌检出率达60%。

3.进行性吞咽困难

初期吞咽固体食物(如馒头、米饭)有哽噎感,需用水辅助;逐渐发展为只能进食半流食(如面条、粥),最终连水、牛奶等流食也难以下咽。高度提示食管癌(尤其是食管鳞癌)或喉癌。我国食管癌患者中,吸烟者发病率增加3-8倍,饮酒者增加7-50倍。

检查建议:

• 影像学检查:B超(甲状腺、乳腺)、低剂量CT(肺癌筛查)、胃肠镜(消化系统)

• 肿瘤标志物:CEA(结直肠癌)、AFP(肝癌)、PSA(前列腺癌)

• 病理活检:发现可疑病灶后需进行穿刺或手术活检以确诊

18种癌症都“爱”的1个字,一定要远离!

这个字就是:胖!

肥胖不仅是体重问题,更是健康隐患。研究表明,18种癌症与肥胖密切相关,包括结直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肾癌、膀胱癌等。肥胖导致癌症的机制复杂:

1.代谢紊乱:脂肪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引发慢性炎症反应,损伤细胞DNA。

2.激素失衡:脂肪组织过量会扰乱雌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平衡,刺激癌细胞生长。

3.免疫抑制:肥胖者免疫功能下降,癌细胞更易逃脱免疫监控。

远离肥胖,科学防癌

1.饮食控糖:减少精制糖、酒精摄入,避免升糖负荷大的碳水化合物。

2.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



3.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降低乳腺癌、结肠癌风险。

4.戒烟限酒:吸烟者肺癌风险高15-30倍,过量饮酒增加肝癌、胃癌风险。

5.定期体检:BMI≥24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时,需警惕肥胖相关疾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