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多考10分要花30万补课,志愿填错却可能毁掉600分。”
3月31日,张雪峰团队推出的18999元“圆梦卡”10分钟售罄。一群家长挤在直播间疯狂刷屏:“求补货!”“能不能加名额?”
这魔幻一幕背后,是上千万中国家庭的集体焦虑——当教育部门把攸关命运的选择权甩给家庭,又不给工具、不教方法,最终只能让张雪峰们赚走“信息税”。
一、张雪峰卖的从来不是数据,是“救命稻草”
SIMPLE
打开某省考试院官网,查专业要翻5层菜单,看录取数据得手动输入20个参数,解读规则像在读《刑法修正案》。
而张雪峰的直播间里,三句话就让你颅内高潮:
“金融专业?家里没矿别碰!”
“生物专业?赶紧跑!”
“这个学校名带‘科技’其实是挖煤的!”
他用“说人话”降维打击教育官僚体系的语言系统,用“防踩坑”精准戳中家长最深的恐惧——我们不是怕花钱,是怕连被骗的机会都没有。
更诛心的是定价逻辑:
12999元“梦想卡”主打工薪家庭:“一顿酒钱换孩子一生”
18999元“圆梦卡”收割中产焦虑:“买不到北上广学区房,还买不起志愿参谋?”
当公立教育把填报指导做成“谜语人”,张雪峰直接把答案做成“盲盒”。家长明知可能是智商税,但比起让孩子用18年寒窗赌运气,他们宁可花钱买张“避灾符”。
关注:山东教育信息 发送:高三一模
领取山东高三一模试题
二、教育系统亲手养出了这头“怪兽”
教育部不是没努力过。
“阳光高考”平台收录了十年录取数据,但操作界面像是2003年开发的;学校倒是安排了志愿指导课,结果老师说:“选喜欢的就行”——可当孩子问_“我喜欢打游戏该选什么专业”_,办公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苍蝇交配。
三个致命bug把家长逼向市场:
信息霸权:大学专业介绍全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片汤话,没人告诉你自动化专业要下车间、金融实习要自费买西装
决策真空期:用22天决定未来40年,比相亲闪婚还刺激
甩锅式改革:新高考喊着“多元评价”,录取时还是“分高者得”
最残酷的现实是:弱势家庭正在被双重收割。
富裕家庭早通过校友资源摸透“潜规则”
普通家长咬牙刷爆信用卡买天价咨询
贫困家庭只能让孩子闭眼填“听起来能赚钱”的专业
当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都在直播间教填报,当211大学招生办模仿李佳琦喊“买它”,教育公平早已被撕开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三、比骂张雪峰更重要的事
有人说他是“教育界辛吉飞”,有人骂他“制造焦虑的奸商”,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那些凌晨蹲守直播间的家长,才是中国教育最真实的测评官。
我们当然可以期待更多竞争者入场拉低价格,可以呼吁平台封杀“天价咨询”,但如果不解决这三个病灶,明年还会出现29999元的“逆天改命卡”:
打通信息断头路:让大学公开真实就业数据,像食品包装必须标成分表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高中开职业测评课,而不是等到填志愿才问“你喜欢啥”
打破分数霸权:允许高校用专业潜力评估替代“一分定生死”
教育的真谛,不是让家长在直播间抢购“人生保险”,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底气说出:“我的未来,不需要花18999元来定义”。
(全文完)
留言互动:“你会花2万买志愿填报服务吗?”
“中国家长不是人傻钱多,是走投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