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住房从单纯的遮风挡雨之所,逐渐演变为承载生活品质与情感寄托的空间时,每一次行业标准的更新都备受瞩目。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各界对于住宅品质升级的热烈讨论:住宅真的就此进入品质时代了吗?那些被寄予厚望的“理想家”蓝图,究竟是令人心动的“真香”选择,还是难以落地的鸡肋?

此次发布的新规范,诸多亮点的确为住宅品质提升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如新建住宅建筑层高明确提升至“不低于3米”;电梯设置标准从“7层及以上”调整为“4层及以上必须装”;提高了墙体和楼板的隔声要求;提高安全和环保要求,阳台栏杆加高、绿色建筑强制执行、电梯信号全覆盖、空调室外机专用平台……

新规范公布后,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发各方关注,包括是否会推升建安成本,以及是否会对存量在售项目造成冲击等。

对此,中指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认为,对房企而言,层高提升让房企有了更大的产品创新空间,但同时建筑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对房企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短期内确实可能会推高建安成本,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将有效消化部分压力。”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相对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新规范还突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即“好房子”应当是适老化的,对老年人友好的。过去的十多年,正是我国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的阶段。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5亿,占总人口的13.7%;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居住需求的变化,新规范在适老化设计上进行了系统强化。如明确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卫生间便器和洗浴器旁应设扶手或预留安装条件;提高户门、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要求每个住宅单元至少应有1个无障碍公共出入口等,这些规范要求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也让住宅更具人文温度。

然而,回顾过往,从规范条文到产品落地,不一定能一帆风顺。市场上不乏以“理想家”概念包装的楼盘,但在实际交付中,也常出现与宣传不符的情况。如一些楼盘宣传时强调良好的社区环境与完善配套,可交房后却发现绿化缩水、配套设施简陋。当初承诺的休闲广场、健身设施,最终只是一片空地或寥寥几件简单器材,与购房者心中“理想家”的美好设想相差甚远。

不可否认,新规范的发布为住宅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标准支撑,是住宅迈向品质时代的重要一步。但真正实现住宅品质时代全面到来,让“理想家”成为大多数人触手可及的现实,还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


广东建设报记者 赵文霞


◎ 编审:左国兰

◎ 美编:杨榆洁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