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季,不少人会出现头晕目眩、乏力疲倦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从中医角度看,这类眩晕多与气血不足有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若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就会导致眩晕发作。那么,气血不足型眩晕有哪些表现?中医如何调理?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若气血虚弱,无法濡养清窍,就会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少寐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状。这类眩晕多见于体质虚弱者、长期熬夜者、久病体虚或产后女性,春季阳气升发时,气血消耗增加,症状可能更明显。



北京名医刘红旗主任擅长中医辨证施治,他强调补气养血是关键。针对气血不足型眩晕,中医强调“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常用经典方剂调理。

1、归脾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龙眼肉等):健脾益气、养血安神,适合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

2、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等):气血双补,适用于严重气血两虚者。

3、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升麻等):升提中气,适合气虚明显、头晕伴气短乏力者。

刘红旗主任认为:气血不足型眩晕并非难治之症,关键在于辨证调理,补养气血。除了中药,还可以辅以食疗、穴位按摩及生活方式调整,大多能有效改善。春季阳气升发,正是调养气血的好时机,养足气血,才能头脑清明,精神焕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