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加沙战火持续升级,以色列突然宣布军事新动作,中东局势再度紧绷。短短72小时内,从加沙的人道灾难到叙利亚的跨境空袭,再到以色列的军事新部署,一场更危险的冲突风暴正在形成。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驻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办事处主任乔纳森·惠托尔在4月2日的紧急简报中披露,加沙地带已有近三分之二的区域被以色列军方划为"强制撤离区"。这意味着超过60%的加沙土地不再对平民开放,约14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在持续轰炸中寻找根本不存在的安全区。
联合国资料图
"加沙已经无处可去,无人安全。"惠托尔描述的场景令人窒息——人们在排队领取救济食品时遭遇空袭,国际援助人员在运送物资途中被精准打击。仅过去48小时,拉法地区就有约10万人在炮火中仓皇逃离,其中许多人已经是第三次甚至第四次流离失所。
更骇人听闻的是,联合国工作组在拉法发现了专门埋葬医务人员的乱葬岗。死者身份确认显示,他们来自巴勒斯坦红新月会和民防局,都是在执行救护任务时遭遇袭击。目击者描述,以军推进期间,救护车车队在行进途中被逐个锁定打击,最终导致这支医疗队伍全军覆没。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评估显示,加沙仅剩12家医院能提供有限服务,医疗系统处于崩溃边缘。无国界医生组织报告称,由于药品短缺和持续轰炸,伤员截肢手术不得不在无麻醉条件下进行。
4月3日凌晨,以色列空军对叙利亚发动了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跨境打击。叙利亚国防部声明证实,以军在短短半小时内同时对哈马、阿勒颇、大马士革郊区等五个地区的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卫星图像显示,哈马省西部的军用机场跑道被至少六枚导弹击中,机库和雷达站完全损毁。该基地被普遍认为是伊朗革命卫队向黎巴嫩真主党转运武器的重要枢纽。空袭还造成周边居民区严重受损,叙官方通报显示至少7名平民死亡,包括两名儿童。
叙利亚外交部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称这是"对国家主权的公然侵犯",并警告将保留反击权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空袭发生在伊朗高级军官访问大马士革次日,时机选择耐人寻味。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已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称以色列的行动"正在将地区推向全面战争"。
4月2日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突然发表电视声明,宣布以军将"全面控制"加沙与埃及边境的费城走廊。这个宽约100米、长约14公里的狭长地带,是加沙唯一不受以色列直接控制的陆地边界,长期以来被视为哈马斯获取武器装备的生命线。
《耶路撒冷邮报》获取的军方文件显示,新防线建设将采用"高科技隔离墙+无人机巡逻+自动化武器站"的立体防御体系。这种设计明显借鉴了美国在美墨边境的隔离墙方案,但军事化程度更高。
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内塔尼亚胡在讲话中直言:"只要还有一个人质在哈马斯手中,军事行动就不会停止。"这番表态彻底浇灭了国际社会对短期停火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以政府同日批准了征召额外两个预备役旅的命令,为可能的地面进攻做准备。
面对急剧恶化的局势,国际社会的应对显得苍白无力。联合国安理会原定4月3日就加沙问题举行的紧急会议因成员国分歧被迫推迟。美国虽然对拉法平民伤亡表示"严重关切",但白宫发言人同时强调"以色列有权自卫",被解读为变相纵容。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提议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但立即遭到德国、奥地利等国的反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朗已公开呼吁伊斯兰国家组建"军事同盟"对抗以色列,土耳其议会则投票决定暂停与以色列的所有贸易往来。
在民间层面,全球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伦敦警方数据显示,4月3日在以色列大使馆外的示威人数突破5万,创下近十年中东议题游行纪录。美国高校校园内,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与亲以色列团体爆发肢体冲突,哈佛大学不得不取消原定的中东问题研讨会。
从加沙地面战到叙利亚空袭,再到黎巴嫩边境的零星交火,冲突正呈现多线蔓延态势。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4月3日警告,该组织"已做好全面参战准备",以军北方司令部随即进入最高警戒。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宣布,由于资金短缺和安全威胁,可能在72小时内停止在加沙的所有行动。这意味着200多万依赖国际援助生存的巴勒斯坦人将面临断粮危机。
埃及提出的新停火方案遭以色列明确拒绝,哈马斯则坚持要求以军完全撤出加沙作为谈判前提。卡塔尔调停人士私下向媒体透露,双方立场差距比任何时候都大。
以色列资料图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划定的边界正在被改写,1967年六日战争形成的势力平衡已被打破。当加沙的隔离墙越筑越高,当叙利亚的导弹越飞越远,当外交官们的文件越积越厚,普通民众的血泪也在越流越多。
这场危机没有旁观者。全球石油市场已出现波动,国际航运巨头开始绕行红海,多国发布中东旅行警告。历史告诉我们,当大国博弈与地区冲突相互叠加时,最微小的火星也可能引发燎原之火。此刻的加沙,或许正在点燃这个时代的"萨拉热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