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

热水、微波炉、便民充电站、可用工具箱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室外的LED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岗位需求信息……这里便是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南关街19号的“东城·共富工坊零工e站”。


零工驿站门口,市民正在查看岗位信息。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来自海东市乐都区的务工人员李有庆走进这里,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完成了就业需求登记,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工作人员便会打电话通知李有庆。

零工驿站内还设置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洽谈对接等功能区域。工作人员一边接听电话,一边记录用工方所需要的招聘人数、用工时间、薪资待遇等信息。

去年年底,西宁市城东区首家零工驿站建成投用,像李有庆这样的零工人员,逐渐告别了“马路市场”。

“这可比在马路边等活效率高太多了。”李有庆说道,“以前打零工得靠熟人介绍,现在有了‘零工驿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招工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和务工需求线上登记,第一天登记信息,第二天就有活干,找活省心又放心。”


零工驿站登记台账。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目前,零工驿站收集的招聘信息工种涵盖保洁、搬运、家政、电工等十几个岗位,选项众多。

“明天下午有一个擦玻璃的活儿,你有没有时间?”4月5日下午,务工人员李凤霞接到零工驿站的电话。确认了用工方地址和联系方式后,李凤霞下午按时抵达,完成上门服务。

李凤霞今年52岁,通过社区的宣传,了解到零工驿站后,便登记了信息。“这个零工驿站设置的很好,让我们告别了马路边揽活,也体现了政府对我们打工人的关心,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提起零工驿站,李凤霞赞不绝口。

同样获益的还有家住城中区的居民刘富强。刘富强今年已经60岁了,听说家门口的“零工驿站”与“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平台”捆绑建设,坐在家里线上就能登记个人信息,还能实时看到更新发布岗位信息、灵活用工订单、求职招聘活动信息等,还能通过微信小程序“一键找活”,刘富强便进行了线上登记。


西宁市城中区“零工驿站”与“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平台”捆绑建设。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这是我注册的后台,前几天我刚完成一单活,现在钱已经到我账户了。”说话间,刘富强又接到一单,他准备好工具箱前往客户家中。

截至目前,“蓝师傅”线上平台注册用户达3万人次,累计带动就业4000余人,服务覆盖全市家庭1.6万户。

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便民服务蓝师傅”劳务品牌已走出西宁、走出青海,走向全国,平台全国运营中心在合肥建成,“蓝师傅”2.0版本已在全国上线,注册“蓝师傅”7万余人,广泛分布在安徽、山东、云南、江苏等地。


零工驿站内,工作人员正在为求职者进行政策咨询。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建设零工驿站,受益的除了求职者,还有用人单位。这两天,天气好转,一家建筑企业计划招聘5名清洁员、电工等零工,开启新一年的工程。

“以前我们有紧急用工需求是一件头疼的事,招工渠道不多,效率低、进度慢。自从有了零工驿站,招人明显快多了。”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说道。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零工驿站规范管理运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零工驿站还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发布和更新,以及用工后对上门服务人员的评价。


零工驿站大数据平台上实时汇总灵活用工、企业招聘等信息。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近年来,青海省人社厅着力改建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型”驿站,全面推进零工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布局合理、运行稳定的零工市场30个,覆盖全省主要用工集中区域,日均求职人员2000人次以上,成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蓄水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