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殷文静)近日,南京眼旅游景区又添新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徽派建筑群——和园正式对外开放,在清明小长假期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和园的历史可追溯至200多年前,它原是何氏后人为纪念明崇祯年间大学士何如宠修建的专祠,原名为“何相祠堂”。南京青奥会开幕前夕,何相祠堂从江西婺源整体异地保护迁建至南京。因“和”“何”同音,且蕴含和谐美好之意,便将其命名为“和园”。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祠堂的主人何如宠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晚年生活在南京,如今南京保存完好的状元故居——秦大士故居,曾是何如宠的旧居。而婺源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曾是古徽州的一部分,其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也是它重要的文化坐标,因此现在的和园保留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如今,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金灿灿的油菜花在山间大地铺开如诗长卷。与此同时,毗邻大片油菜花海的和园,在建邺绽放着属于徽派建筑的魅力。

和园占地18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内院占地9亩,主体建筑为三进两院,由祠门、享堂、寝堂三个部分构成,建筑风格与婺源著名的“百柱宗祠”相似。

走近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祠门。古徽州建造祠堂很重视“门面”气派,这里的祠门为最高规格的五凤楼样式。门楼上方飞檐翼角被称为朱雀,民间称之为凤凰,五对翼角如凤凰展翅,寄意家族人才辈出。门头冬瓜梁上雕刻着精美的九世同堂《百忍图》,寄托着家族和睦、长盛不衰的美好愿景;冬瓜梁上方雕刻的《九狮拜象》图,则蕴含“万象回春、九州同乐”之意。

穿过祠门,便来到开阔明亮的享堂,这里是宗族聚会之所。庭中的双面戏台堪称和园一绝,它是全国木结构里唯一且最大的双面戏台,又称“鸳鸯戏台”或“晴雨戏台”。南京青奥会期间,著名昆曲演员沈丰英曾在此一戏双演,正面表演青春版《牡丹亭》,背面表演古典版,热闹非凡。从戏台顶部建筑构造可以看到徽派建筑的典型特点,青砖、小瓦、马头墙,左右各有3个流檐翘角,北戏台有4个流檐翘角,一共10个,寓意十全十美。戏台上方冬瓜梁上雕刻的是“郭子仪拜寿”“携子上朝”等典故,都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精湛工艺。

再往里走便是寝堂,这里是安放祖先神位的庄严之地。何如宠作为明末一代名臣,其忠孝两全备受赞誉,寝堂上悬有崇祯皇帝手书的御匾“黄阁调元”,彰显其荣登宰相之位、执掌天下大政的功绩。

目前,和园的主体空间已对游客开放。除了主体建筑,在祠堂之侧还有一座“芝岳别院”为江南园林风格,回廊环绕,曲径通幽,修缮提升后也将和游客们见面。

这座融合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和园,已成为南京旅游的新亮点。其所在的南京眼旅游景区景色宜人,毗邻大片油菜花海的和园,更添一份春日的浪漫。众多市民游客走进和园,在青砖小瓦、木雕石刻间,探寻历史的痕迹,沉浸式感受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