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为麦田喷洒叶面肥。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壮伟 摄
郭店镇圣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晔正在组织人员喷洒叶面肥
清明节过后,夏邑大地绿畴沃野,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曾经那句“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老调,早已没了市场。如今,种田这事儿,那可是实打实的技术活儿,春耕春管傍上高科技,农民种田“慧”管理,夏邑超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施策科技赋能单产提升行动已然打响,奏响了一曲崭新的农事乐章。
4月6日,在郭店镇杨集村的麦田上空,一架无人机灵活飞舞。圣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杨晔手持遥控器,眼神专注,紧盯着无人机的动向。“再有一根烟的工夫,我这200多亩小麦的叶面肥就能喷洒完了!搁往年,用传统机械喷,少说也得两三天,现在用无人机,一天就搞定!”杨晔一边操作,一边笑着说。
自2018年起,杨晔就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签订生产合作协议,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的种植,每年推广面积超1万亩。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杨晔对现代农业带来的变化感触颇深:“我们合作社那30多台大型农机具都享受到了国家补贴。在农田灌溉、排水、道路综合整治上,政府给了这么多的支持,咱要是还种不好粮食,那可说不过去。”为了确保粮食丰产丰收,杨晔还专门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设定产量目标、定制配方肥,节水又节肥,粮食高产稳产更有保障。
在骆集乡陈尧村,种粮大户陈德全手里握着遥控器,满脸自豪地说:“就这么一点按钮,全田灌溉轻松搞定!”这可不是普通的遥控器,它连着的灌溉系统能根据麦田土壤湿度、作物生长阶段,还有天气情况,自动调整灌溉量。以前1000多亩小麦,得6天才能浇完,现在2天就能轮灌一遍,人力省了不少,水量还能节约三分之一,灌溉效率和精准度大大提高。
农民要丰产丰收,先进农机是主力,应时应景的管理技术更是关键。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晓丹介绍,眼下小麦进入拔节育穗期,农技专家们给全县麦田挨个“把脉会诊”,根据不同情况开出专属“处方”,并印成《春季麦管技术》明白纸。
“小麦正‘起身’呢,这段时间管理得好,对提高产量可太重要了。这是县里发的明白纸,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咋管理,有不懂的地方,尽管问我!”在骆集乡王口村王向阳的麦田里,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志标正忙着给农户做技术指导。
去年9月,台风“贝碧嘉”来势汹汹,使得商丘地区3天内下了常年3个月的雨,夏邑受灾严重。“多亏了数字预警系统,夏邑的农田提前作了预防,没有受到过多水灾影响。”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留标说。
近年来,夏邑县将农田水利设施防灾纳入平台管理,把遥感卫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巡查巡检相结合,一旦发现农田水利设施异常状态,通过一键上报,及时做到精准防控,生产要素管理更高效,大大提高气象灾害精准化预报预警水平和灾害防御能力。
数字技术提供了预警,也“武装”了农机。夏邑基于土壤大数据生成“处方图”,农机搭载北斗导航实现肥、水精准投放,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播种深度、行距标准化,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在98%以上,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
既要会种地,更要“慧”种地。“低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早已成为村民种田的一部分,根据手机软件提示,就能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下单灌溉、除草、施肥服务,根据平台反馈的农田实时情况管理冬小麦。”全国种粮大户、夏邑县德农先锋合作社理事长朱传海介绍,数字技术大大缩短了种植管理时间,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面对面讲怎么分类管理,手把手教如何促弱转壮,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彭晓峰说,全县建立“县专家组—乡技术组—村指导员—田管理员”四级服务机制,105名农技人员变身“田秀才”,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为庄稼“把脉问诊”,确保因地因苗精准施策,有效带动全县100万亩以上小麦单产大幅度提升。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旱能浇、涝能排,全县2.5万眼机井均可正常使用,134.7万亩高标准农田水系全面连通,夏邑通过开展防汛抗旱水系连通专项行动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真正为粮食稳定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农户吃下政策“定心丸”,做种田“甩手掌柜”。夏邑县县长李君表示,聚焦单产提升,科技强农惠农政策只增不减。物联网设备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最高补50%),设立100万元单产提升奖励基金,对单产提升超10%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奖励。同时,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全县粮食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并创新设立目标产量保险,对达不到增产目标的按比例进行理赔,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如今的夏邑乡村,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频繁亮相,传统种田模式彻底改头换面。精准灌溉、智能施肥,还能实时获取农田详细数据,农业生产变得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整体效益上涨。在科技的加持下,夏邑的田野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向着又一个丰收年大步迈进。
来源:商丘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