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从新树立了以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最终使得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在遵义会议之后,当时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毛主席复出的第一仗都没有打赢,接下来革命历程依然是艰苦非常,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就连毛主席都多次遭受危险,次次都惊险万分,若不是叶帅三次出手相救,很难想象党和革命事业后来会如何发展。
叶剑英一救毛主席,那是在遵义会议后的土城战役,此战是毛主席复出的首战,由于受到前进路线和情报侦查错误的影响,这一战并没有获胜,而毛主席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而不是学王明那样死缠烂打,立即就下令转移。然而,就在转移的过程中,红军再次遭到了敌军的偷袭,敌军甚至已经冲到了距离中央机关“百米之内”,在这个关键时刻,是叶剑英率领部队飞速赶到,对这波敌人进行集火,这才让中央成功脱险。
当时可谓是惊险万分,就连毛主席回忆起来的时候,都表示,“要不是叶司令及时赶到,我们都要吃花生米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做好了“就义”的准备,可见当时情况之危急。
叶剑英二救毛主席,那是在苟坝会议期间,当时红军处境非常艰难,地面上有蒋军围追堵截,天上也有敌机时刻盘旋、轰炸,危险无处不在。党中央决定在苟坝这个地方举行会议,就再次受到了敌机的空袭,而当时叶剑英就在门口,一听到有动静,就立即拉起毛主席往外跑,由于叶剑英的及时行动,中央一干领导也才幸免遇难,等到他们回来时,发现刚才开会的地方已经被炸塌了,若没跑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叶剑英三救毛主席,红军北上的途中,当时中央红军已经遭到了极大的消耗,兵力大幅缩减,而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却是兵强马壮,因此他有了军阀念头,企图挟持中央南下,拒绝北上。为了安抚张国焘,中央让其心腹陈昌浩担任前敌指挥部的政委。尽管中央进行了多番争取,最终张国焘还是选择了别的道路,他发报给陈昌浩,要后者赶紧发起兵变,挟持住毛主席等人,结果好在电报落在了叶剑英的手里,这才没有成功,毛主席和中央这才顺利抵达了陕北。
这就是叶剑英三救毛主席的故事,事实上,叶剑英救的也不仅仅是毛主席,而是整个党中央,所以建国之后,毛主席就不止一次地表示,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我就没有命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总理也对叶帅予以了高度评价,他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形容叶剑英,他说,如果没有叶帅,“局势就很坏了”。
由此可见,叶剑英单单凭借这“三救”,就已经立下了不世功勋了,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和进程,更别说叶帅还有“一身战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