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桃 实习生卢俊
“来,先喝口姜茶暖暖身。”今年春运期间,身披红色马甲的青年黄清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东南环线客运站忙个不停。
为了让旅客出行更舒心便利,西部计划志愿者黄清始终坚守在春运一线,从协助安检到进出站引导,从帮助儿童乘车到保障残疾人士无障碍出行......一场春运“暖冬行动”正在接力展开。
“乡音”暖旅途
站台内,在外务工的返乡人员手提肩扛,三步并作两步往出站口赶去。
“老乡,箱子沉得厉害吧,我来帮你!”说罢,青年志愿者余杰伸手欲接过一位大妈手中的行李,被对方果断回绝。临走,飘出一句“啷个是你老乡?”
贵州乡音各异,语调万千。自2023年参加西部计划奔赴贵州毕节以来,来自江西上饶的余杰一心想学好当地方言,“平日里就‘见缝插针’,逮着机会就跟本地人聊天。如今话虽说得拧巴,但也听懂了不少。”
余杰(右一)帮旅客提行李。受访者供图
面对质疑,余杰只得拉上当地志愿者做“翻译官”,让听“音”辨人的老乡们卸下防备。
“暖冬”志愿行动期间,余杰推着大箱小袋的行李往外送,又拎着大包小裹的物品朝里赶,“特别是发车那阵子,忙得脚不沾地!”中途,还不忘给上下车的旅客递上一杯温热的红糖姜茶。
与余杰一样奔走于通道站台之间的,还有10余名来自贵州省内外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他们穿梭在步履匆匆的人群中,或讲着土语乡话,或操着南音北调,为旅客提供购(退)票指导、车次信息咨询、候车引导、换乘指引、指路咨询等志愿服务,用真诚与热情驱散冬日的寒意,让春运路上的每个脚步都更加从容。
十年育“金果”
同样在乌蒙腹地,六盘水青林乡的致富新画卷正悄然绘制......
“栽玉米、种土豆都吃不饱,改种猕猴桃能当饭吃?”六盘水市钟山区青林乡山高路远,世代耕种庄稼。面对安文忠的提议,乡亲们感到既陌生又缺乏信心。
2015年,安文忠一毕业就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决心把论文“写”在贵州的田野大地上。
经过三个月实地考察,他提出种植猕猴桃的致富方案,但遭到乡亲们的质疑和反对,“脱贫致富,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安文忠(左二)和农户在查看猕猴桃挂果状况。受访者供图
为此,他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利用休息时间走村串户,时常组织村民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开展集中培训。
培训期间,安文忠又给乡亲们算了笔账,“一亩猕猴桃产果650斤,按市场价算,一亩每年至少5000元,划算还不说,进入盛产期产量还要再翻番!”
青林乡灰依村村民王正朝终于打消顾虑,成为村里第一批吃上“黄金果”的猕猴桃种植户。仅去年,王正朝种植的40亩猕猴桃全部售罄,挣了30多万元。
看到王正朝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到田间地头找安文忠取经。
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三年时间里,安文忠和乡扶贫干部职工累计指导40多家农户及合作社种植猕猴桃,总面积超1000亩。经多年管护,每亩产量收入可达1万余元。
安文忠(左二)在指导农户疏猕猴桃花蕾。受访者供图
2018年,服务期满的安文忠决定回到家乡毕节,继续推广猕猴桃种植,“要把技术带回大山,让家乡也长出‘致富果’!”
截至目前,安文忠在毕节市赫章县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个乡镇26个村推广种植猕猴桃200余亩,进入丰产期后每亩可产生10000余元经济效益。
一串串数字,见证着西部计划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的使命与担当。
自西部计划在贵州实施22年以来,累计有来自省内外11.8万名志愿者在贵州基层一线接续奋斗,服务领域涵盖乡村教育、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等岗位,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1510个乡镇。
如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足迹还在这片热土上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