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江流夜/文



天下秩序:明朝的政治经济底色

1368 年 1 月 23 日,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定国号“大明”。历经元末战乱,古老的中华帝国亟需一个调养生息的新时代。新诞生的王朝延续了中原帝国的农业传统,同时注意引导商业发展,推行里甲制度与屯田政策,几十年内,人口迅速增长,帝国财富初步积累,史称“洪武之治”。

但明朝的野心不止于此。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首章中便告诫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随后开列了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十五个“不征之国”。奠定了明朝的“天下秩序”——以中国为文明中心,利用朝贡体系构建“四夷来朝,万国宾服”的世界格局。


高丽产镶嵌梅竹纹梅瓶


高丽产花卉纹玉壶春瓶

中华帝国的天子只需要端冕坐在南京的皇城中,接受群臣与番邦使节的朝拜。“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


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日晷

明朝的皇帝,将作为这个中央帝国的中央,作为天下秩序的核心,就像太阳一般照临下土,驱动着整个帝国的运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本次展览专门展出了两幅迥异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一副面目端庄,富态华丽,另一副长嘴马脸,面目猥琐。


明太祖正形像


孙克弘款明太祖像轴

明末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也就是说,开国之初,这美丑两种画像便已经在流传,并且不但不为官方禁止,反而这种丑陋的夸张面容正是故意迷惑他人。帝制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帝王往往天生异相,异于常人,生来就注定会有一番大事业。这种故意突出丑化的面目反而迎合了古人的这种想象,加强了皇权的神秘和威严。

明朝延续了中原帝国一直以来的意识形态:儒学。并且利用科举制度将其进一步强化,规定考试内容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以及其他宋儒注释的《五经》为核心,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此后数百年内的统治学说地位,并进一步影响了整个东亚世界。


谢环 杏园雅集图,镇江博物馆藏,图中描绘了明朝士大夫的风采


衍圣公朝参牙牌

明朝继续为孔子家族的嫡系后代册封“衍生公”,来彰显自己在儒家历史观中的正统地位。这个牙牌相当于专门为衍圣公开的朝会“与会人员证明”。

然而,看似稳固的秩序下暗流涌动。就像朱元璋指出的那样,“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北方蒙古残部屡犯边境,东南沿海倭寇肆虐,而白银的短缺更让朝廷头疼。 1540 年代以来,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开采的波托西银矿,通过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统合徭役、田赋、杂税,要求全部以白银缴纳,更进一步将大明经济与全球贸易网络紧紧绑定。昔日的天下秩序,酝酿着全新的冲击。

巨舰通海 :郑和下西洋的传奇

永乐三年( 1405 ),一艘艘巨舰从刘家港扬帆起航,船舱满载丝绸、瓷器与天子的威仪,驶向浩瀚的印度洋。这支舰队的主人,是永乐帝亲信的宦官——郑和。

郑和,云南昆阳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人,原姓马,小名三保(又作三宝),明成祖赐姓郑,故称郑和。“马”是一个典型的回族姓氏,郑和从小也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他后来亦笃信佛教,同时对道家神仙也颇为礼敬。本次展示展出了两件郑和与佛法结缘的珍贵证明:一件是浙江平湖报本塔塔刹出土的郑和供养的《妙法莲华经卷》,另一件是永乐七年( 1409 )郑和二下西洋时,在锡兰王国大行布施所立纪念碑,碑文以中文为主,另横书泰米尔文、波斯文,弥足珍贵。丰富的宗教信仰让郑和拥有广大的世界情怀,同时也对不同种族、信仰抱有极大的宽容。


郑和之父 马哈只墓志拓片



妙法莲华经卷,卷末有郑和供养此卷的题记

七下西洋,二十八载,郑和的足迹远达红海与东非,完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航海壮举。在爪哇,船队误陷内战,死里逃生;在三佛齐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他智擒海贼,剿灭乱党;在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他立碑昭告:“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在麻林迪(今肯尼亚),他成功与非洲朋友交好,同年冬,麻林迪特使携“麒麟”(实为长颈鹿)进献朝廷,引发百官争睹。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拓片


游客在《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前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藏,基本代表郑和时代的“天下”

但这场浩大远航,终究成了绝唱。 1433 年,郑和病逝归途,明仁宗以“劳民伤财”为由废止航海。随后中华帝国陷入了漫长的海禁时代。讽刺的是,当明朝收缩海疆时,葡萄牙的“航海者”恩里克王子正筹建航海学校,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悄然揭幕。


大报恩寺释迦牟尼佛 塔砖,大报恩寺的修建经费部分来源于郑和下西洋所剩资金

巧夺天工:明代工艺的世界时刻

宫廷的琉璃瓦映日生辉,景泰蓝瓶身镶嵌宝石,漆器屏风上金线勾勒山水——经过数代匠人的技术更迭,明朝工艺在“守正”与“纳新”间达到了巅峰。各行各业的手工艺水准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标准。甚至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涌现出了陆子冈这种为文人雅士极力推崇的能工巧匠,这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独一份。

明代苏州是全国重要的手工业区,尤其随着江南缙绅势力的强大,文人集团提出更为高雅的审美要求,苏州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即记载:“吴中绝技,陆子冈治玉之第一。”

陆子冈的生平文献记载不详。可以确定的是他在苏州开办琢玉作坊,精于书画,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解融入玉器雕刻之中,开创了属于自己品牌:每件器物都署上“子冈”之名,成为了当时江南文人竞相追捧的艺术珍品。


子冈款青玉雕螭松纹杯


子冈款螭纹白玉簪

琉璃自西域传来,色彩绚丽,光泽耀眼。长期被作为宗教和皇家建筑的材质之选。明初以来,琉璃首次被法律界定为皇家建筑专用材料,尤其是黄釉琉璃成为帝王的绝对专属。明代的琉璃技艺充分吸收了海内外的优秀技术,在整个琉璃技艺史上也是一座新的高峰。


三彩琉璃罗汉坐像

随着中外交通的发达,受到 “大食窑”(阿拉伯掐丝珐琅)技术的启发,工匠们对金属胎嵌珐琅技术进行改进,将珐琅色粉调出不同颜色,依照纹丝轮廓填入空隙中,创出独具东方韵味的“景泰蓝”。普遍认为铜胎掐丝珐琅技术在景泰年间发展到极致,故称“景泰琅”,又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为月蓝色,且“琅”“蓝”音近,竹简讹呼为“景泰蓝”。


铜胎掐丝珐琅 双龙戏珠纹盘


铜胎掐丝珐琅鼎式炉

漆器技艺古已有之,到明代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涌现出了张成之、张德刚这种著名的漆匠世家。日本、琉球等国都从明朝积极学习漆器技艺。甚至当葡萄牙商船将中国漆器运至欧洲时,凡尔赛宫的镜厅中,路易十四的漆柜还散发着东方大漆的幽光。


剔黑牡丹文四重盒


琉球 黑漆嵌螺钿 云龙纹 盘

西学东渐:利玛窦与紫禁城的对话


意大利 莱昂纳多·加万尼 《马可·波罗归来》 1848年 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藏

16 世纪以来,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西交流愈加频繁。东方的古老帝国逐渐展现在欧洲人眼中,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中国向西方输入各类典籍、茶叶、瓷器,西方也正将全新的知识输送到中国。


[法]钱德明著《孔子画传》


《四书》部分文本拉丁文译本


[意]殷铎泽著《中国智慧》

万历十年( 1582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抵澳,他脱下教袍,换上儒生襕衫,自称“西儒”。主动学习当时的南京话和广州话,潜心研读儒家典籍。并且开始在各地传教,介绍西方的数学、天文等自然科学知识。


《利玛窦像》,游文辉 1610 年作于北京,藏于罗马耶稣堂,这是中国人画的第一幅油画作品。

万历二十九年( 1601 ),利玛窦成为第一位允许进入首都北京的耶稣会士,很快与北京的士大夫打成一片。万历三十年( 1602 )利玛窦奉诏,与中国天文学者,太仆寺少卿李之藻一起绘制刊行了《坤舆万国全图》,将中国置于世界中央,又上呈自鸣钟、大西洋琴等奇物,深得神宗欢心。


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全图, 1674 年,南怀仁仿《坤舆万国全图》绘制《坤舆全图》

利玛窦深谙“知识传教”之道。他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将“点”“线”“面”等术语注入中文;他讲解欧几里得定理时,以“直角”“钝角”比附《周髀算经》,让士大夫惊呼:“西学莫非中源?”



野墅平林图,为利玛窦的画作,题记中的“利氏”即利玛窦

但碰撞难免冲突。利玛窦在传播天主教的过程中,也经常受到中国儒生“僭越儒统”的批评。 1610 年利玛窦逝世,万历帝破例赐地安葬,墓碑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这恰是明朝对西学矛盾态度的缩影——既好奇又警惕,既接纳又排斥。

比利玛窦稍晚的另一位传教士汤若望,在明末参与修订《崇祯历书》,在新朝到来后,却又因“历法之争”险被凌迟。历史的吊诡在于,当他凭借西洋历法保住性命时,紫禁城日晷的影子,正悄然指向下一个时代。

尾声:海禁下的余晖

尽管民间自发的海上贸易从未中断,但官方的“海禁”政策基本贯穿了大半个明朝。 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与此同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正垄断台湾海峡,西班牙白银依旧在月港流通。

明朝的“天下秩序”终被打破,但中西交汇的火花从未熄灭。景德镇的青花钴料来自波斯,欧洲宫廷的漆器产自中国,利玛窦的《交友论》被收入《四库全书》……这是一个帝国的黄昏,却也是全球化序章的开端。

正如李之藻为《坤舆万国全图》所写题记中所说:“昔儒以为最善言天,今观此图,意与暗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于兹不信然乎?”

明朝的遗产,早已写就人类文明交融的注脚。

观展攻略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 特展位于南京博物院特展馆三楼10、11、12特展厅,展出时间为2025年1月22日至7月20日。本次特展汇集中外30多家文博机构400余件重磅文物,为观众展现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

预约方式:关注“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看展览”—“参观预约”—“预约购票”

参考文献:

张明富.抑商与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27-33页。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10年。

图片 | 江流夜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